

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者开拓分子反应动力学国需民望三次科研大转向潜心育人桃李遍天下
作者: 王渝生
7月16日上午9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张存浩(1928.2.23—2024.7.12)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我早早来到悼念大厅,张存浩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安放在鲜花翠柏丛中,周围摆满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和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我看到两幅挽联:“功勋今世,殚精报国,一缕英魂存宇宙;利越千秋,竭虑化学,满腔热血浩云天”“基于国之需民之望,屡调科研方向抢制高;化为天之星世之范,长策桃李杰青虚怀谷”,完全精准地概括了张存浩的一生。
张存浩祖籍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王镇,名门望族出身。说他家世显赫,不是因为家里人当了多大的官,而是这个家族特别盛产科学家,是享誉中外的民族骄傲。
张存浩祖父张鸣岐是清朝两广总督;叔父张镈是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建筑大师;姑姑张锦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留美化学女博士;姑父傅鹰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存浩的父辈兄妹四人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而张存浩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存浩于1943年15岁时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在南开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1948年20岁时赴美留学,1950年8月获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适逢朝鲜战争爆发,考虑到中美两国关系日趋紧张,报国心切的张存浩放弃在美国继续读博深造的机会,于1950年10月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时年22岁。
1951年,23岁的青年才俊张存浩来到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解决国家所需,他在“燃料第一研究室”承担起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重任。在我国催化科学奠基人张大煜的指导下,张存浩投入技术研究,研制出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其产率、产品分布、催化剂寿命等关键指标均处于当时国际领先水平。
1959年,在党中央实行“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背景下,面对国家的紧急需要,而立之年的张存浩义无反顾地转行火箭推进剂这一全新课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带领一群没见过火箭也没见过火箭发动机的人,开展火箭推进剂的研究。经过数千次试验,张存浩首次提出了固体复合的表面多层火焰燃速理论,首次揭示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取得关键性突破。
1973年1月,在党中央决定开展高能化学激光研究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命张存浩担任激光化学实验室主任。当时仪器设备短缺,他带领一批中青年科学家白手起家,另辟蹊径,果断选择了燃烧驱动技术路线,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80至90年代,张存浩又开拓和引领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0年,张存浩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4年,张存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主任。
1986—1990年,张存浩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1年1月—1999年12月,张存浩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第二届、第三届主任。9年的时间里,自然科学基金委总经费增加了8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界建立了合作关系,增设了管理科学部,科学基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助格局。
1991年4月,张存浩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96年,张存浩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8年,张存浩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在20世纪90年代,我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秘书长。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把自然科学史列为一级学科可授理、工、农、医学位的艰苦工作中,都得到了张存浩老先生的支持和帮助。
1997年元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古稀之年的张存浩张老在我的请求下,亲自撰写了题词:“评古论今,古今同脉;溯源求本,源远流长。”这份题词,为科学史研究提出了十分贴切的希望。
进入21世纪,我调到中国科技馆工作。张存浩对中国科技馆的展品很关心,问过我化学展区的布展情况,在科普工作上也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
张存浩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对一些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敢于大胆提拔并委以重任,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张存浩学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具有求实与创新精神、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旺盛的科学研究活力,他培养的数十名硕士、博士成为院士大家遍及国内外。
2013年,85岁的张存浩与95岁的“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6年,国家天文台将编号“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