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作者: 刘旭东 王志鹏

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实践变革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中国具有原创性的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域,也为其提供了学科逻辑。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要表达中国社会实践变革中蕴含的普遍教育需求,对中国教育发展规律做出准确阐释,并通过对中国教育实践的阐释完善现有教育学知识体系。能够面向实践、给予教育实践以指导的教育学,形成于与教育实践变革的互动过程中,具有不断求善尽美的品格。教育研究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教育实践变革的内在逻辑及其特殊性,阐释和说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揭示教育实践变革的本质,由此形成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在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以中国教育实践变革作为构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逻辑原点,以教育的本性和教育学科的内在规范作为教育学的构建逻辑,以时代的教育需求作为教育学的价值方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实践变革;教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1-0001-11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5-01-001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宏大概念之一,通常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变迁过程,用来描述社会的总体演化嬗变,其基本内涵是保障和维护每个个体自由发展的基本人权,对侵犯个体权利的行为的惩罚与防范,为促进个体自由发展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尽管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做出了多样化解读,但普遍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保持稳定并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1。教育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2,对于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实践的价值,就需要教育学反映当下时代和我们国家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愿望,指导并推动教育实践。因此,构建与时代同步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现代化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社会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确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客观来看,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对于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都褒贬不一,对于现代化的历史价值及其影响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大体可以分为肯定性观点和批判性观点。持肯定性观点的学者认为:现代化带来的是理性和独立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解放,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更多学者持批判性观点。比如,哈贝马斯(HabermasJ.)就认为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现代性文化带来了背离人的原本期待的特征、特性,以致他以“现代性:一项未竟之业”来审视它。赵汀阳认为:“现代社会以虚伪的、更具欺骗性的方式使生活沦为各种意识形态的官僚主义操作,从而遮蔽了人性,生活不再是人性的表达,而更多地是在表达着技术、制度和规则。”3姑且不论其中的是非曲直,人类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本身就说明:现代化“这一过程涉及全球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心理各方面的巨大变迁”4,认识、把握和推进这个过程具有相当的难度。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学澄清思想、厘清现实、明确问题、把握方向的功能,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及其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5]28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对教育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有更为迫切的要求,体现在每一个社会发展领域都需要教育体系源源不断输送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我们以更加全面系统的思想方法来审视教育所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能,通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确保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实现,这使得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要在人口众多的条件下确保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还要普遍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具有复杂性、历史性、独特性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既是时代所赋予的,也源自其自身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复杂性。教育是与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有密切关联的社会活动,推进教育发展和进步,既与一定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及各种外在于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也与人们对教育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有关。高质量的教育发展需要克服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发展难题,兼顾与教育发展相关的内外两方面要素,摆正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间的辩证关系6。这既是教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职能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历史性。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悠久变迁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立足于天人合一、知行统一的文化立场,我们始终在与生活、社会、人生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教育,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方式和教育认识,催生了属于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这些是我们今天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根基和思想资源,能引导我们以内生于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教育理论去审视和言说今天的教育实践变革,同时能通过今天的教育实践丰富传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独特性。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各个国家都可以基于本国的特点认识和探索自身的现代化之路,并不存在固定的现代化模式或标准。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教育实践传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纵深和文明底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则是承载着中国教育文明底蕴的现代化。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让中国教育实践传统走入当下,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基与资源。

(二)准确解读中国教育实践变革的规律和逻辑

所谓理论,通常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7,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逻辑体系,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从根本上讲,任何理论都来自现实,是由生发于实践的各种认识、意愿、想法、观念等依照一定的逻辑,经过总结归纳构成的系统化学说。它在一定的价值取向的指引下,从一定的逻辑原点出发,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构建而成,是一个用概念组织起来的认识体系。教育是与生活密切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丰富的生活实践决定了与教育有关的各种认识、意愿、想法、观念等层出不穷、丰富多样,它们蛰伏在教育实践中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可能是能动、积极的,也可能具有滞后性和消极性。为了使它们都能转化为推动教育实践变革的能动力量,就需要秉持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把其中能动和积极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挖掘其中蕴含的可以构成教育学的要素,以充分反映教育实践变革,对教育实践变革做出全面的阐释8

作为对具有社会历史性且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教育的认识和把握,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的愿景和期待的教育认识既要遵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归纳原则,也要服从由理性原则下降到个别经验的演绎路径,这两条认识路线之于教育认识而言并行不悖。但长期以来,西方教育学秉持赫尔巴特以来的学科化教育学的演进轨迹,在思辨中构建教育学及其体系,以致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渐行渐远。且不论它难以对中国教育实践做出贴切的阐释与有效的指导,就是在西方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教育学者对自己的教育学也并非全然满意,各种对传统学科化教育学质疑的观点屡见不鲜。在认识和把握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在遵守伦理规则的前提下,本着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教育认识直面疑难情境,而不是拘泥于书本或者权威,这正是我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路线,也是形成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方法。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中国教育实践变革的土壤中吸取营养,能够对中国教育实践变革做出应答。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在70多年的历程中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发展轨迹,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发展思想方法和实践路径。历史充分表明:现代中国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在一穷二白的历史基点上构建起来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在实践变革中实现了提质升级,正在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在这样一个发展历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教育认识、教育意愿、教育想法、教育观念等聚焦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认识和发展教育的逻辑。其中有三个核心的理论要义。

一是对教育在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充分认识,这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价值。任何学科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有理论想象,并以一定的理念对学科构建进行价值指引,对实践中生发出来的各种不同的认识、意愿、想法、观念等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澄清,从中提炼和总结出能够与历史和现实达成一致的内核,这是理论构建的前设性要求。教育学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需求和不同的声音,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学要能够把握并引导主流的教育话语,并对其价值理念和内涵做出拓展。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秉持从鲜活的教育实践中去总结概括人民在向往美好生活过程中对自身发展的期待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探索的思想方法,形成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原点的认识与把握,使得我们得以将各种不同的教育认识、教育意愿、教育想法、教育观念整合聚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下,为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可能性。

二是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发展教育。在一定价值理念的指引下,把各种认识、意愿、想法等聚合起来,凝练出一个逻辑端点,是理论构建的始基性条件。学科是系统化的认识体系,这个体系需要有一个蕴含着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和内在逻辑系统的基本构成的始基性端点,由此才可能形成逻辑,构建出一个系统化的认识体系,这是理论构建的逻辑要求。但这个端点不能是“思辨”或者“演绎”出来的,它是教育实践的内在逻辑使然,与时代的教育发展逻辑同构。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和方面,必然会触发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社会来说,真正意义的发展肇始于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在这个过程中,各项社会事业、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发展的需要和愿望,但本着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我们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方法,聚集一切社会资源和条件推动教育发展,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准备。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系统化思维认识和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5]33,反映了我们对这三者之间关系及其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更精准的把握。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独特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的逻辑原点,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教育学的原生动力。

三是以义务教育为重点,重视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推动教育事业全面进步。任何理论的构建,都要将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自身逻辑的分析有机结合,这是辩证逻辑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依照此原则和方法,对事物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通过历史和逻辑相统一,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目的。中国在自身的教育实践变革中,领悟到了教育实践变革的内在规律,凝练了中国人的教育智慧,形成了中国人的教育认识,它也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行进轨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人口的教育基础很低,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现代教育,我们采取了谋长远、强基础的发展战略,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乃至以“普九攻坚”这样一种攻坚克难的方式来推进义务教育,使我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了攻坚目标。实现“普九”目标后,我们及时提出了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思想,全面推进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在信息化条件下,又及时提出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推动教育事业全面提质升级。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实践逻辑,满足了依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对在现实中获得的认识进行推导并使之丰富的理论构建的要求,构成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坚实基础和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