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问题审视与实践路径

作者: 王毅

摘要: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能,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方向。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具有四重价值意蕴:推动各主体高效合作,拓展育人格局;打造多样态教学要素,丰富育人形式;增强场景化效果体验,深化育人感悟;加强个性化智能推荐,优化育人路径。然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仍面临赋能之“度”难以把握、赋能之“术”难以突破、赋能之“情”难以坚守的现实问题。因此,为寻求最优的赋能效果,需要厘清介入限度,精准把握赋能方向;强化风险防控,保障智能应用安全;厚植人文情感,坚持主流价值引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是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变革创新的有效之举,亦是实现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工智能;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1-0070-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5-01-007

一、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石。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当前,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引擎,不断赋能高校系统性变革与发展。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高校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3。由此可见,利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提质增效,既响应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诉求,也彰显了人工智能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课程思政内涵与价值的研究。学者们对课程思政进行概念解析、意义探寻和价值挖掘,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方向4,5。有学者关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辨析,厘清二者的异同以推动“大思政”格局高效建构6,7。二是关于不同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学者们以外语8、体育9、艺术10等专业为视角研究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聚焦如何编写课程思政特色教材11,12,探索专业课程应怎样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13,14。三是关于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研究。有学者聚焦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设计的理论与方法15,提出智能技术既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技术辅助16,又能优化课程思政议题设置17。此外,也有学者关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程建设,明晰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18-20,剖析人工智能引发思政教育的风险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21-23,探索利用智慧平台为思政教育带来信息化改革24。由此可见,学界不仅针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以及实施路径开展了大量研究,同时关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然而,当前系统分析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还相对不足,难以清晰呈现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新格局。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数字化转型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阐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审视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应对之策,以期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人工智能因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引领众多领域创新发展。推进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带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通过拓展育人格局和丰富育人形式拓宽育人广度,通过优化育人路径延展育人深度,进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推动各主体高效合作,拓展育人格局

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离不开各级教育主体合作与协调。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做法、经验和成果不尽相同,育人效果存在差异,基于多模态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全面支持高校课程思政科研与教学需求,对外提供课程思政数据、科研、教学和应用服务25,加强高校间合作交流,联通育人主体。其次,从中观层面来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纵向主体部门有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和基层教师党支部26:校党委需要把握学校课程思政整体建设;二级单位党组织负责上通下达,细化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方案;基层教师党支部则是方案的执行者。人工智能的强算力能够实现海量数据采集、多重信息比对与智慧分析,对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动态研判、实时评价,提高课程思政育人针对性与有效性。再次,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形成课程思政全员育人格局上,需要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相互配合,利用人工智能收集教师教学轨迹,从教学形式、风格、内容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和计算,描绘教师教学画像,基于此建构三方课程思政合作模式,拓展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增强协同育人合力。

(二)打造多样态教学要素,丰富育人形式

从促进大学生获取思政元素来看,选择切合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前提。依托知识引擎建立的知识库让大学生获取课程思政资源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基于算法形成的关联库高效过滤大学生需要的课程思政资源,根据搜索内容动态整合相关优质课程思政元素,以全面化、灵活化和结构化的方式完善大学生课程思政资源架构。智能社会的全息空间使得人与外界接触面更为宽广,人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和深刻,在课堂教学中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信息交叉更为频繁,超时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无疑能为大学生带来更为复杂的情感交汇,加深大学生情感体验。基于信息交流平台,大学生能够即时抒发自己的思政感悟,完成平台发布的相关任务能够拓宽大学生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行动途径。教师在智慧教学平台发布课程思政任务,以算法数据记录与分析大学生行为,及时关注并给予评价,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效能感和参与度。

(三)增强场景化效果体验,深化育人感悟

课程思政育人关注大学生价值塑造,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只能将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置于平行时空,导致大学生无法切身体验,以致感悟不深。要实现价值塑造,往往需要大学生对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人工智能具有促进深度学习的技术优势,基于智能教室与智能学习空间,实现教学场域与大学生身体场域的交叉状态。例如,以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实践类课程,其课程思政场景体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进入虚拟场景后,实践感受更具真实性和体验性。基于此,大学生价值塑造拥有更为深刻的情感支持和体验感悟。增强现实技术支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可以让平面文字变得可感可知,课程思政依托于增强现实技术,做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统一,将深度融合大学生知识经验积累与人文价值塑造。虚拟空间的应用拓展了教师的情感劳动27,能将高校教师塑造为学生更为喜爱的形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此场景中,师生沉浸式交互体验更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活动,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四)加强个性化智能推荐,优化育人路径

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不仅要把握大格局和大方向,更要立足教育对象具体特征精准推进。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往往基于教师个人经验和片段化信息数据,大学生以学习目标作为中介,发起自己与学习资源之间的关联,二者是单向联系。人工智能具备大数据和强算力技术优势,能够实现智能推送,搭建大学生与学习资源的“桥梁”,实现二者双向影响。建立个性化数据库是实现智能推荐的基础,通过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技术能够做到随时“陪伴”、即时反馈,高效率、全方位获取大学生认知模式、学习风格、兴趣关注等方面的数据。通过整理分析大量个人信息,建立个性化数据库,形成个人数据画像,进而在课程思政中把握学生特征,对学情进行精准分析。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人工智能凭借个人数据画像,为大学生推送相关课程思政内容,精准辅助大学生深度学习;另一方面让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在把握大学生真实水平与需求的基础上,教师能明确课程思政的推进方向和育人效果,以数据支持和智能学习终端辅助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精准构建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问题审视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技术应用仍存在风险,数据理性与情感价值难以实现完美耦合。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审视赋能之“度”难以把握、赋能之“术”难以突破、赋能之“情”难以坚守等现实问题。

(一)赋能之“度”难以把握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管、教、学”立体化建设所带来的高便捷性与高效性易陷入技术前置的藩篱,在技术主导和技术依赖下,高校课程思政将囿于人工智能所赋予的技术圈,偏离以人为主体的价值导向,导致技术介入之度难以把握。

当高校课程思政管理沦陷技术圈,人工智能在高校课程思政判断与决策中占主导地位,就等同于将外化于行的课程思政育人现状作为判断和决策的数据依据,而忽视内化于心的课程思政育人诉求与发展需要,并且受到“数据噪音”“算法黑箱”等技术阻碍,为高校课程思政带来管理数据样本质量风险。人工智能难以全面洞悉高校课程思政管理要求,基于此做出的判断会造成高校课程思政管理存在决策偏差。

当高校课程思政教与学沦陷技术圈,教学场域中人与人的交互会被视作数据间的较量,“造成形式化和表层化的教学事故愈发频繁,学习共同体也呈现同质化发展倾向”28。人工智能难以准确识别学生的情绪情感,将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与情感方面交流不深入,过度依赖技术也会导致教师“放手”教学,“虚化”育人情感。人类需要现实交流去感知社会从而实现“自我与他我世界”的交流与对话29,以丰富自我精神世界,而人工智能赋能下的课程思政展现出强大的“智能魅力”,易使大学生深陷人工智能带来的魅力陷阱而困于技术心流之中。

(二)赋能之“术”难以突破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在人机协同、人机共育的智能场景下开展育人活动,但由于人工智能还存在诸多技术缺陷,在育人过程中受数据泄露与算法偏见的影响,导致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存在数据泄露风险。获取大学生个人数据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必要前提,人工智能通过追踪浏览足迹、消费记录、聊天内容等抓取大学生个人隐私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形成大学生“电子画像”和精准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依据。然而,当高校形成大学生个人信息数据库后,若学校数据管理存在漏洞或将数据交给第三方管理,则会增加数据泄漏风险,不法分子通过算法黑箱窃取大学生信息数据,利用智能技术制造意识形态陷阱,进而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破坏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