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类专业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内容与实现路径

作者: 杨春

摘 要:

艺术指导是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推行高校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于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德艺双馨的青年音乐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音乐类专业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的内容应当贯穿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艺术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改模式。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创新设计专业课程方案,加强课程思政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

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2-0064-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2.008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我国已进入民族文化振兴的新时期。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让广大青年学生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自觉抵制西方自由化侵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音乐艺术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歌颂祖国、催人奋进的强大思政教育功能。在音乐艺术宝库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艺术指导是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时间长,教学面广,声乐、西洋器乐、民乐等音乐类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艺术指导课程教学功能全面,既涉及授课、合乐练习、毕业考核等教研环节,又涉及音乐比赛、排练、演出等艺术实践环节,还与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推行高校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发挥该课程影响大、收效多的优势,有利于中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中国红色革命音乐篇章的续写,对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艺双馨的青年音乐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的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从审美教育、思政元素、课程创新等方面阐释高校音乐类专业课程思政教改的意义、路径和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黄茜、杨越如等分析了音乐艺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认为音乐艺术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培养与审美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1-2];刘建军、赵雅馨等从美育视角分析了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改的意义、问题与对策[3-4];周卉等探讨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音乐课程的思政创新模式[5];胡晓勤研究音乐美育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发展路径[6];习译之研究了红色音乐传承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改中的作用[7];杨晓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改的时代价值,探讨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传承、创新中国传统音乐的路径[8];袁昊昱从课程思政教改的背景、问题、目标、措施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音乐学院以“中国乐派”为特色,以“8+1、思政+X”体系为核心的中国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9];查大林研究了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中音乐艺术家的榜样作用[10]。

相较于其他专业的课程思政教改研究,我国高校音乐类专业课程思政教改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集中在2020—2022年,研究视野从具体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逐步扩展到美育功能融合、教学方式创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承等多重领域,研究层面从微观向宏观转变。从已有研究看,如何整合高校音乐类专业课程思政教改的内容体系,解决“改什么”,以及如何优化高校音乐类专业课程思政教改的路径,解决“怎么改”,是当前研究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两大议题。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音乐类专业核心的艺术指导课程,尚缺少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文献,需要音乐教育界给予关注。

二、高校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的主要内容

高校音乐类专业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在深挖思政素材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艺术指导专业课程,从而实现对原有课程的重构。为此,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的内容应当贯穿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艺术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改模式。

(一)教学准备环节

在教学准备环节,应根据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艺术指导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特点和教学内容,重编、修改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日历等重要教学文件。在教学大纲中,不仅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还要明确思政教育培养目标与规划,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思想道德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在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价值观,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1]。高校音乐类专业艺术指导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继承老一辈人民音乐家的理想信念,并将之融入音乐专业学习和表演,使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作品分析能力、过硬的专业演奏能力,成为德艺双馨的青年音乐人才。艺术指导课程的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要求学生与演唱者、合作演奏者共同探讨和把握音乐作品内涵,准确演绎音乐作品,并赋予作品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大纲改革,要革新课程性质、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价值取向,对音乐思政素材和资源进行大力挖掘与提炼,注重以中国优秀音乐作品为媒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重大思政主题,融入各个音乐专业、各个年级的艺术指导教学过程。

(二)教学实践环节

在教学实施环节,应结合艺术指导课程专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红色精神、民族音乐传统与音乐艺术修养思政系列专题教学活动。通过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将中国优秀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民族精神、奋斗史诗、崇高理想植入爱国主义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艺术修养,使学生在音乐表演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优秀音乐作品,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品质与艺术内涵。

(三)艺术实践环节

在艺术实践环节,应大量引入中国红色革命音乐、中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并将之作为考试、演出和参加各类比赛的曲目。通过定期举办中国民族音乐专题音乐会、爱国主义专题音乐会、排演优秀音乐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育的丰硕成果,在艺术实践中将文化自信与音乐表演相结合,通过民族音乐的强大感染力,让红色印记、家国情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爱国主义元素深植人心。

三、高校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的实现路径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

立足中国优秀音乐作品,设定艺术指导课程思政主题,并按主题将中国民族音乐、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红色革命音乐、西方优秀音乐类型化,结合不同音乐表演专业、不同教学计划和艺术实践方案来提炼教学素材。艺术指导思政教育的源泉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课程思政教学素材的挖掘重心是,将思政思想、思政事例转化成音乐元素和音乐表现形式。在教学改革中,要先确立课程思政教学主题,根据主题从不同角度选择代表性曲目开展学科教学和思政专题教育。在声乐艺术指导思政课程中,可以通过对爱国主题下不同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挖掘和对比,获取思政教学素材,再将这些素材融入音乐风格把握、技术处理、音乐表现,形成二度创作的动力源泉,使演奏者与演唱者找到合而为一的共同精神支点,进而在表演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真切感染观众,让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作品的魅力中得以完美体现。

(二)创新设计教学方案

传统课程思政教学是以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为依据,先有专业课程设计,再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在于要先设计、确定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再根据思政教育主旨设计专业课程方案。音乐归根结底是通过思想情感交流来呈现的艺术作品,演奏技术只是艺术价值实现的工具,思想情感才是音乐的生命力所在。根据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特征,设定思政教育主旨,规划演奏的精神内涵,赋予艺术指导课程鲜活的灵魂,真正做到传承优秀音乐作品和文化,扬弃腐朽、不健康的音乐糟粕。

(三)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

根据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方案的实施情况,充分收集数据资料、教学反馈,创新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化建设。通过院校合建、跨学科合建、校际合建、校社共建等形式完善艺术指导课程思政主题数据库,将教学信息化建设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线下线上的混合教学演出模式,将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有机融合,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社会文化发展主线中寻求最佳定位,充分发挥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成果的社会文化功能。

四、高校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的案例分析

《我爱你,中国》是非常经典的爱国主义歌曲,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归国华侨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如今,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一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全国各地都面临着巨大的抗疫考验,在此时代背景下,让学生重温《我爱你,中国》的音乐故事,思索中国音乐人的初心所在,体会与祖国命运同呼吸、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是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演出、艺术实践中应当接受的一次洗礼。首先,通过课前线上预习、播放电影《海外赤子》的相关视频片段和课堂提问引入思政主题。其次,深入分析《我爱你,中国》的创作背景,解读作品的爱国主义内涵。再次,结合《我爱你,中国》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讲解、示范作品演奏的技术处理与音乐表现,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爱国主义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在演奏中提升音乐表现力。

(一)课程引入

艺术指导课程包括爱国主义音乐、红色革命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三个主题。艺术指导是一门钢琴与声乐、器乐交叉性融合的音乐表演学科,要求钢琴演奏者与合作者通过学习与训练,在音乐表演上达到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境地。艺术指导超越了传统钢琴伴奏的内涵,是钢琴伴奏在音乐表现力与二度创作空间上的新发展。通过播放《海外赤子》电影音乐片段,让学生进入银幕内外那段感人故事,让学生认识艺术指导课堂的宗旨是借鉴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弘扬中华音乐优秀传统,讲述中国音乐故事。

(二)作品理解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华侨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海内外华侨的爱国热情高涨,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华侨回国参与改革和建设的热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海外赤子》以海南兴隆华侨农场的历史变迁为故事原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两代华侨的人生经历中取材,影片插曲《我爱你,中国》的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将艺术创作融入时代变迁与两代华侨的生活经历中,真实表现出两代华侨的生命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海内外华侨的家国情怀,完美升华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主题,使歌曲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音乐电影《海外赤子》被称为“伤痕文学”的代表影视作品,反映了爱国华侨在十年动乱中遭遇的不公正对待。但影片并没有停留在那个特殊时期个人和家庭经历的伤痛中,而是颂扬了以黄德深、黄思华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在逆境中不改初心、矢志不渝的可贵品质。

通过上述创作背景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在演奏中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达到钢琴演奏与声乐演唱的水乳交融,真正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例如,在音乐电影《海外赤子》中,歌唱家叶佩英在不同场景演唱了两次《我爱你,中国》:第一次是黄思华报考部队文工团受挫时,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加入文工团的黄思华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在这两次演绎中,叶佩英与钢琴伴奏对音乐的处理是有变化的:第一次演绎更深情委婉,似在娓娓诉说中负重前行;第二次演绎更热情洋溢,表现出青春无悔、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了解电影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解读银幕内外的人物故事,能对歌曲的不同演绎方式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