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理论 | 论办学理念的本质与特征 摘 要:虽然办学理念的重要性日益为教育界认同,但对其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并不清晰,其使用的混乱已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办学理念的本质和特征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从本体论看,办学理念是由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
教育基本理论 | “温故知新”的时代内涵、发生机制及实践策略 摘 要:“温故知新”作为一个自古有之的教学原则,通常被理解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其实在今天,它更应该被理解为通过对过去所学(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进行再学习,并从中获得新的理
教育史论 | 老子“道”“教”“治”思想的辩证统一 摘 要: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
教育史论 | 谢六逸的新闻教育思想与实践 摘 要:贵州贵阳人谢六逸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新闻教育家。他创办并主持复旦大学新闻组、新闻系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大力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闻教育思想,并试图在新闻教育实践中
教育史论 | 从教育平权到教育赋权 摘 要:无论从历史事实还是教育史研究的角度,美国“教育民权运动”都可以被视为一场相对独立的教育运动。争取教育平权是撬动和推动民权运动的巨大力量,从政治家长久以来的政治抗争和法律斗争以争取外在的教育平等
思想政治教育 | 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逻辑遵循 摘 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是高校结合现实、联动内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善用“大思政课”当恰如其分地讲授好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
思想政治教育 |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提升探析 摘 要: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新时代教师应坚定政治信仰,厚植文化自信,增强国际视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科学建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基础知识培训,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从
思想政治教育 | 高校音乐类专业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内容与实现路径 摘 要:艺术指导是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推行高校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于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德艺双馨的青年音乐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音乐类专业艺术指导课
思想政治教育 | 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政策演进历程 摘 要: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经历了曲折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雏形初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着力搭建党的基层组织架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突出党的
民族教育与民族心理 | 中华民族精神论:内涵、基本形态、功能及意义 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思维等精神要素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由“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两个元概念构成,是被中华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并遵循的精神特质。顺应时代改变,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教育与民族心理 | 少数民族中学生跨民族友谊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跨民族友谊在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考察跨民族友谊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跨民族友谊量表、民族心理距离量表、边界通透
高等教育 | 高校教师胜任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摘 要:采用自编的高校教师胜任力量表、组织支持感知量表和工作绩效量表,对西部某地区21所本科院校的879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判别效度,研究变量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
课程与教学 | 在线教学场域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摘 要:互联网媒介去中心化的网状传播结构导致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同时也消解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地位。本文结合互联网媒介属性,运用时空理论论述了在线教学的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变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