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教育振兴
作者: 李宜江 贾红旗摘 要: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体现为:其根本在于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动力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样态难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学校日渐萎缩难以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乡土文化日渐式微难以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尚未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面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多重现实困境,应从提升乡村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乡村新优质学校、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和赋新生态教育价值入手,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从而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乡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教育振兴;关键环节;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4-0001-11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4.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和历史责任[2],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现代化推进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在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振兴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进一步明晰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分析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探寻乡村教育振兴的可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探寻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复兴道路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面对崭新的时代问卷,教育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成为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行动。
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必须走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中的一个坚持,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主体自觉和时代自信[3]。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宏伟目标,并提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与十大战略任务,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全面阐释其本质特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这为深刻认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立场与语境,中国教育现代化既有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中国特色。概言之,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大体量、促共富、强精神、重生态、谋共进的教育现代化,即实现在校师生规模巨大的教育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教育现代化,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现代化,以及教育与社会各系统互促共进的教育现代化本文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综合参考了下列学者的研究成果:(1)秦玉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与战略设计》,刊于《教育发展研究》2023年第3期,第9-15+35页;(2)郑金洲《“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意蕴》,刊于《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12期,第1-7页;(3)陈建华《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意蕴及其实践逻辑》,刊于《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第1-9页。 。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耦合概念,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教育全面振兴的内在需要,它超越了民间理想主义者的理想范畴,成为举国体制下的国家行动。从乡村教育视角看,乡村教育振兴不是以城市教育为参照对象的行动改造,而是立足于乡村社会独特性的教育再适应与再调节,摆脱数量式、外援式发展路径的自我更新与重振。从乡村振兴视角看,乡村教育振兴不是教育一域在乡村的独奏,而是在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中与其他社会事业聚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同频协奏。从本质上来说,乡村教育振兴核心意旨是乡村教育现代化[4],是为适应“三农”现代化而对传统乡村教育中不合理要素的调整、更新与再定位的过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牵引下的教育发展门槛不断提升的过程。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乡村教育振兴正是实现教育领域“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振兴乡村教育需要从中国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考量:首先,有研究预测,2035年乡村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将高达1 657万,占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总数的近1/4[5],体量规模依旧巨大;其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教育在价值定位、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局限[6],发挥促进共同富裕的效力有限;再者,当前乡村教育乡土内涵的式微大大弱化了乡村少年成长成人的内涵与品质[7],较难培养出立足乡村的全面发展的乡村少年;最后,乡村拥有丰富独特的生态资源,是开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教育、培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公民的最佳场所,但追求“城市化”的乡村教育忽视了这一独特优势。乡村教育振兴的内容正与以大体量、促共富、强精神、重生态、谋共进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无缝契合,可以说,乡村教育振兴是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找到了乡村教育振兴的密匙,也就打开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教育振兴在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协调发展乡村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在于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
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性支撑。面向未来,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更需要教育发挥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培育内生动力的根本性作用[8],乡村教育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中,乡村教育曾发挥过扶智扶志、激发人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面向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的时代新任务,乡村教育在提升乡村居民整体素质上具有关键意义,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上具有决定意义,在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从整体上看,乡村全面振兴包含乡村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等内容,而乡村教育则是实现乡村人才、产业和文化振兴的基石:首先,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社会通过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训等,能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兴农人才,为助力乡村振兴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其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质是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就必然倒逼人才结构的调整升级,如此重任必然落到以培养专业型与职业型人才为核心载体的职业教育的肩上,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将有效推进乡村产业的崛起与兴旺[9],助力乡村产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再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乡村文化既是乡村的,也是民族的,它关联着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具有区别于城市文化或城市文明的独特价值。乡村教育在传授乡村文化知识、培育文化传承人才、创新文化传承形式和开拓乡村文化新形态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乡村教育是支持乡村全要素振兴的重要基石。
(二)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振兴乡村学校。当前,我国尚有包含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在内的规模巨大的乡村学校群,这些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关系到5 000多万农民子弟的成长发展[10],也关系到中国教育现代化推进的速度与成效。乡村教育振兴行动为全面振兴乡村学校提供了机遇与可能:一方面,乡村学校能够在教育振兴行动中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乡村学校是立足乡村、依靠乡村、服务乡村的教育载体,应主动摆脱对城市教育或城市学校发展方式的简单模仿与过度依赖,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条件、文化资源和乡土特色等优势,走与城市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办出特色,办出活力,办出自信,实现在地化发展,才能全面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乡村学校能够借助教育振兴的历史契机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乡村学校的教育环境与内容通过数字化资源配置跨界联结,搭建智慧网络,以此引入更多优质外来资源,同时将乡村学校建设成联通世界的智慧校园,突破时空边界,使得乡村学生具备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和更广泛的共享[11]。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乡村儿童的现代化:一方面,乡村教育是乡村儿童现代观念生成的重要载体。在受教育过程中,乡村儿童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自觉主动扬弃自身的传统元素,能动内化和生成与现代社会相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生活旨趣,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另一方面,乡村教育是培育乡村儿童现代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为引领乡村儿童实现现代化的能动性活动,乡村教育以乡村、学校为教化中介,通过德性教化、知识传授、身心锻炼和技能训练等活动,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锤炼儿童的品性,开发儿童的潜能,为乡村儿童参与未来社会建设提供基本的现代素养。
(三)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础在于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乡村教育振兴则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教育可以最大化地开发乡村人力资本,促进乡村居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居民的物质与精神富足。从物质富裕层面看,实现乡村社会物质富足离不开充足的、与之匹配度高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启示我们,为儿童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回报。因此,人力资本的获得需要把教育作为最佳投资持续加大投入。从精神富足层面看,乡村教育不仅需要培养乡村建设所需要的乡村产业工人,增加乡村居民的物质财富,还要通过人文教化提升乡村居民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趣味,培养乡村居民感知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正如美国教育家温德尔·拜瑞(Wendell Berry)所言:“乡村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个体的幸福,为社区和生态体系谋福祉。”[12]
(四)乡村教育振兴的动力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
乡村教育发展既需要外部动力,更需要内部动力;既离不开外部的支持、援助与激励,更离不开内部的觉醒、自主与内发。在乡村教育发展的当下,由于诸多的历史欠账和现实的多重制约,乡村教育更多需要外部动力,需要外部的倾斜性政策支持、人财物的援助和可持续的制度激励。但从乡村教育发展的长远来看,乡村教育发展必须摆脱对外部的过度依赖,走自觉、自主的内生发展道路。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外部“输血”,除了缓解和应对乡村教育局部“器官”“用血”的刚性需求外,更多地应用在引导、支持、激励乡村教育发展的自身“造血”上。乡村教育的振兴不是一时的振兴,而是长久不衰、可持续的振兴;不是简单的教育统计数据的振兴,而是复杂且有内涵的教育事业的振兴;更不是脱离乡村发展需求与实际的“被振兴”,而是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有持久生命力的主动振兴。为此,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动力、持久动力来自乡村社会内部,来自乡村教育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共进。虽然这个动力的启动和起始阶段的维护依然离不开外部动力的支持与援助,但当下必须要牢固树立乡村教育振兴的动力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这个基本理念,乡村教育才不会一直被动,不会仅仅等靠要,更不会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乡村教育会寻求主动发展的机遇,会抢抓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战略机遇和后发优势,会立足国情、扎根乡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