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作者: 贺菊莲

摘 要:  革命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底 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对传承地方革命文化、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在将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情景式实践教学,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实施探究式实践教学,并增强实践教学的合力。

关键词:革命文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615(2023)05-0075-06

DOI: 10-15958/j-cnki-jywhlt-2023-05-008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乃至革命文化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运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必要性。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同时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3]。推进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它既能保持思政课教学的红色底蕴,又能为铸魂育人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贵州作为革命老区,革命文化资源丰厚:有长征不可移动文物753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8处;有可移动文物2 500多件(套);有革命老区县41个[4]。本文以贵州为例,阐释将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情景式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5]“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6]高校思政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革命遗址遗迹,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人物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革命文物,回顾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革命文化内涵的深邃与丰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认识到传承我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坚定“四个自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贵州有诸多重要革命遗址,特别是红军长征文化遗址数量较多,排在全国前列。比如遵义市重要革命遗址有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马桑坪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红军长征鲁班场战斗指挥所旧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与四渡赤水纪念馆等。黔东南州重要革命遗址有红六军团司令部旧址、中华苏维埃临时银行旧址、红军医院旧址、中央红军右纵队司令部旧址、黎平会议会址等。铜仁市革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木黄会师纪念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枫香溪会议会址等;重要战斗遗址有困牛山战斗遗址及沿河县城红三军渡江遗址;还有周逸群、旷继勋与肖次瞻烈士故居。毕节市重要革命遗址主要有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草原艺术研究社成立旧址及威宁游击团成立旧址等;重要会议会址有鸡鸣三省会议会址与红二、红六军团野马川会议会址。六盘水市重要革命遗址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郎岱总部旧址、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盘县会议会址、鲁番大捷战斗遗址等。安顺市有工农革命军游击大队成立旧址、红军强渡北盘江指挥所旧址、救国扶民军誓师大会遗址,还有王若飞故居、张恒兹烈士故居、陆瑞光烈士故居等重要革命遗址。黔西南州重要革命旧址有蒿芝冲红军卫生部旧址、崧岿寺群力织布厂旧址、中共贵州省工委晴隆县支部成立旧址、板陈中共黔桂边委机关旧址及板陈兵工厂旧址;战斗遗址有红三军团 海河战斗遗址、花江铁索桥红军阻击战遗址、白岩关红军战斗遗址及龙广暴动战斗遗址等[7]。红军干部团旧址、猴场会议会址、中共蛮瓦支部旧址及邓恩铭故居等是黔南州革命文化资源中的典型代表。贵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观上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地方革命文化情景式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挖掘、利用好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地方革命文化现场教学活动时,要紧紧把握三个要素,即教学主体(思政课教师)、教学资源(特定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和教学对象(大学生)。思政课教师首先要通过上网、查书籍乃至提前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特定地方革命文化资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精心设计将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场教学资源。要制定现场教学计划,提前与有关地方部门联系并沟通好。在现场教学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促使青年大学生提前了解现场教学相关内容,并激发其对现场教学的兴趣。应注重主题引导,设定参观主题,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比如参观纪念馆:一般而言,每个场馆中有很多陈设,所蕴含的教育内容是多元的,教师要明确具体教学目的,围绕思政课特定教学内容设定参观主题;明确告知学生参观前应该提前了解什么内容,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足参观前的功课,使学生对所要参观的内容先有感性认识,并拟定参观计划;要结合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告知学生参观时要注意重点了解的内容,而不只是笼统地告诉学生去看看,避免走马观花式参观,使学生即使面对众多陈列物也能很快抓住中心,形成重点,印象深刻,以达到参观预期效果。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关重庆谈判的内容时,可推荐学生去安顺参观王若飞故居。王若飞故居是纪念和展示王若飞同志光辉事迹的专题性纪念馆。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可让学生提前思考王若飞在重庆谈判中的贡献,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参观。可依托王若飞故居,深入挖掘相关革命精神,设计以“一切为了人民”为主题的现场教学。亦可挖掘人物故事,以小见大,比如依托贵阳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以张露萍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斗争的主题类现场教学。教师要通过创设革命文化教学情景、设计革命教育组织活动、激励革命文化学习行为、加强革命历史文化讲解与点评等教学行为,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有效推进革命文化育人工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8]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高度重视对革命历史的学习。高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去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历史主题教育,让学生了解地方革命斗争光辉历程,进一步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家情怀。以缅怀革命先烈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现场教学,让英烈们的故事成为激励当代大学生为国家发展努力读书的巨大动力。可邀请革命烈士的后代到教学现场进行访谈式教学;亦可邀请老干部到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给大学生讲述革命艰辛历程,讲述革命故事,使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思政课教师还要注重实地参观结束后的交流研讨。比如参观王若飞故居后,教师可让学生们交流参观心得,并进一步探讨王若飞在重庆谈判中的历史地位,思考为什么说王若飞的一生“一切为了人民”,王若飞的一生体现了哪些精神品质,从而促使学生把贵州革命文化与具体思政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

思政课教师要引导、组织青年学子通过实地体验、模拟法庭、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贵州是中国革命福地,红军在贵州发展壮大。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在贵州召开。红军过贵州的历史体现了军民鱼水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生动案例,是贵州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珍贵案例。对于因各种学习生活问题而焦虑烦躁乃至衍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重走长征路是心理安慰剂与强心针。教师可在寒假、暑假组织大学生开展追寻红军在贵州各地的足迹、重走贵州长征路段等活动,助推青年学子真正受到地方革命文化的熏染,不断用革命精神锤炼自己,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要注重结合思政课具体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关“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的内容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让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贵州段”,并使这种教学方式成为贵州革命老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乃至亮点。

高校可以联合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高校的革命文化育人工程。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建设凸显地方特色的革命文化体验区,让体验者在玩与乐中接受革命文化教育;可将部分革命遗址遗迹打造为地方革命文化体验区,让青年学子在“革命现场”体验革命年代作战指令的决策过程,感受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传统,学习革命文化,接受革命精神熏陶;可有意识地把革命文化教育与田园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推动革命文化和生态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革命文化研学旅行基地,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调查中传承革命基因,让革命文化教育无声地浸润于师生研学旅行当中。据报道,“遵义正在建设一个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并依托其持续开展长征故事进校园工作,打造全国知名德育品牌。”[9]

三、实施探究式实践教学

思政课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问题讨论,课堂外通过主题研究、社会调查开展探究式实践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经常深入老区、苏区调查研究。他指出:“老区、苏区的红土地孕育了革命,也孕育了革命老前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忘记了这些,就是忘本。”[10]思政课教师可布置实践任务,以探究式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当代大学生不忘本。

例如,指导大学生成立地方革命人物故事采风实践团,深入革命老区走访革命前辈,制作老红军、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访谈录或回忆录。开展“青年大学生听党员故事”“青年大学生寻访百名老党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寻访活动深入了解党的历史、挖掘优秀党员故事,在寻访中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在倾听中筑牢理想信念。思政课实践要注重凸显地方革命文化特色,比如思政课教师可组织大学生在贵州开展“贵州的革命传说”“贵州长征路上的思政课——寻访遵义会议精神”“贵州田野上的思政课”等特色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围绕地方史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题性调研,如贵州曾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可让大学生对三线建设亲历者进行访谈,进行相关口述史的记录与整理。

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成立寒假、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查访、搜集、挖掘地方革命文化。高校要鼓励师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鼓励思政课教师带领大学生对具体区域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调研,摸清各县、各乡镇革命文化资源,调研当地保护、开发革命文化资源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让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在革命老区乡 村振兴中发挥经济文化效益。教师要对学生如何开展调研进行培训与指导,提升调研的质量与效率。比如贵州大学注重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该校通过“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精准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11]。

四、增强实践教学的合力

推进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与高校其他思政工作队伍协同育人,形成红色实践育人大格局。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地方革命文化教育馆,并以其作为实践载体,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势,聚合校内各类育人资源,承接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各学院开展的各类党团活动,通过“红色宣讲”“红色党课”“红色家书诵读”等红色系列活动,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让地方革命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灵,用革命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做地方革命文化的弘扬者和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厚植校园红色底蕴。此外,可结合思政课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活动。比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内容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与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对接,联合在高校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征文活动以及相关文艺汇演等,并注重凸显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学校可创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演员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比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打造“党课+歌剧”艺术党课,根据邓恩铭生平故事自编自导自演大型红色题材歌剧《邓恩铭》,反映不同时期邓恩铭的成长及革命历程[12]。

高校应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优势,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组织开展地方革命文化研究阐释与专题宣讲,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校外志愿活动协同推进。在学校各部门的联合支持下,思政课教师指导青年大学生成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志愿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开展五四青年志愿者红色宣讲活动、红色文艺下基层活动;鼓励学生成为地方革命文化讲解员,义务担任地方烈士陵园、战斗遗址遗迹、革命纪念馆等场所的讲解员,将课堂上学习的地方革命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地方革命文化专题培训,注重对学生进行党史知识的系统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党史、感党恩的热情。部分优秀学生通过短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后,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义务担任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赓续革命薪火、传承红色基因。例如,可引导遵义地区的大学生做青年志愿者,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为国内外游客义务讲解。总之,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结合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并要求学生撰写思政课实践报告,分享实践成果,将思政课理论教学延展到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嵌入课堂教学,有力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