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 龙宝新

摘 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事关中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探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高位运行的关键链环。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正面临三重焦虑,即供给主渠道焦虑、培养层级定位焦虑、教师流动线路焦虑,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事业应对焦虑、破局重生的智慧之源。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是人民逻辑、聚合思维、共同体本位,它为重塑优秀教师流动的政策逻辑、全面发力乡村教师特质培育、彻底解决乡村教师心灵归属问题铺就了一条科学之道。面向未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破局之道是:坚持民本立场,根本上解决优秀教师“下不去”的问题;坚持乡培为基,源头上解决优秀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坚持系统重建,通力解决乡村教师“教不好”的问题。本研究对于破解当代我国乡村教师队伍“难补充”“难流入”“难提升”问题,系统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人民逻辑;聚合思维;共同体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6-0011-1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6.002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母体,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事关中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西方所谓“普适教育现代化”框架中,城市化、资本化、市场化发展逻辑导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陷“人才匮乏陷阱”“极化发展困境”,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最薄弱、边缘化的一个链环。在中国式现代化布局中,民本化、生态化、系统化思维成为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死结”的一枚利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立场转变、理念质变、范式转型的新机遇。借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优势,着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发展充分、待遇合理和职业归属感强”[1]的乡村教师队伍,实现“高公平与高质量相互融通、交互建构”[2]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正是本文着力思考的焦点话题。基于这一考虑,本论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探寻当代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破局之道,重点瞄准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质均衡”目标达成的焦点问题展开研究,以期突破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依赖工具理性思维、关注利益资本配置的思维缺陷,为我国找到一条更有效的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提质方案。

一、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三重焦虑

回顾新中国乡村教师发展史,主要有三个阶段:在改革开放前夕,具有乡民身份的民办教师挑起了最基层乡村教育的大梁,乡村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植根乡土的稳定性;改革开放初期,“一头沉”式乡村教师大量出现,扛起了最底层乡村教育的大旗;在当代,城市化进程加速,教育城镇化触发“教师进城”现象激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城市化的围堵,“乡村一师难求”问题日益尖锐。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正面临“三个难以逆转”的现实挑战:社会城镇化难以逆转,城市教育强势难以逆转与教师进城主流倾向难以逆转。众人皆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处于配套、依附地位的基础教育事业要想逆转社会主流谈何容易,历史上的乡村建设派最终宣告失败便是铁证。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一揽子政策干预催生出一批乡村教师逆行者,的确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道难题,也是考验政府部门教育治理智慧的一道难题。这三重焦虑就是:乡村教师供给上重“扩源”还是重“流动”,培养层次上要“拔高”还是要“就低”,教师流动上走“主流”驱动还是“支流”辅助线路?

(一)供给主渠道焦虑:源头供给抑或在岗流动

学者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是“流失”,即进城调动、离教改行;二是“失衡”,即乡村教师流失多于补充,部分学校长期处于“有编难补”状态[3]。为此,乡村教师的供给渠道问题凸显,成为破解乡村教师队伍补充难题的首要考虑:一方面,近年来国家持续创新教师补充渠道,如出台特岗教师计划、银铃计划、优师计划、大学生支教计划,吸引优秀大学生下乡村从教,成为源头上增补乡村教师新生力量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开辟在岗教师流动、帮援、支教计划,在岗流动成为乡村教师供给的又一重要渠道。由此,哪种渠道孰优孰劣、为主为辅的问题被提出:一方面,源头培养的乡村教师具有“先入为主”、信念预置、可塑性强等优势,但受乡村教师地位塌陷、“回乡即失败”不良价值观、城市化师范专业办学状况等问题影响,青年大学生回乡执教面临多重困难,极易在任教一段时间后选择“调离乡村”;另一方面,在岗教师具有专业成熟、思想稳定、专业带动力强等优势,但教师流动难以克服“流身不流心”的缺陷,候鸟型教师对乡村学校的实质性发展贡献不大。实践表明:乡村最需要的不仅是“下得去”的教师,更需要的是“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无论是源头供给还是在岗流动政策,都难以彻底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专业优异、乡村特需、心灵归乡的特适型乡村好教师缺乏问题。因此,如何从心灵归属、职业认同、情感皈依上解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成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破局的关键问题。相对而言,供给主渠道选择并非关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供给方式、流程、环节的精细化设计可能才是核心问题。

(二)培养层级定位焦虑:高端为主还是底端为主

目前各类定向师范生培养,包括国家及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优师计划定向师范生教育等成为缓解乡村教师队伍饥荒的主力军,部属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共同参与了这一乡村教师补给工程。在具体实施中,我国一直在为乡村培养层级定位问题焦虑:乡村教师培养是以高水平部属师范大学高端培养、离乡培养为主还是以地方二本师范院校底端培养、在地培养为主?从这一角度看,我国优秀乡村教师职前培养层次好似经历了一个层次逐渐下移的过程:从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到地方院校开招免费师范生,从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到部、省属师范院校联合培养优师计划师范生,高端培养与底端培养、离乡培养与在地培养并驾齐驱、日渐汇流,最终走向协同提质、联合共育乡村优秀教师的发展阶段。显然,两种教师培养层次各有优势:高端培养、省城培养有助于改善师范生生源质量、实现优秀乡村教师源头供给目标,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资本与社会声誉;而底端培养、乡土培养更有利于造就出一批理解乡村教育、认同乡村教师文化、激发自然乡村情感、守护乡村文化事业的情境型好教师。换个角度看,部属高校师范生公费教育最有利于造就优秀教师,但乡村“留得住”成为普遍难题;地方高校公费教育最有利于乡土教师特质培养,但容易降低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学者指出,“现代性危机的根源是由于现代性与传统的分离”[4],而乡村教师危机正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与体现,为此,设法将传统性、乡土性教育要素回嵌到现代教育系统中去,保持“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张力”[5],可能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难题的破解之道。实践证明,在优秀乡村教师培养中,留身、安心、扎根乡村是前提问题,事业、情感、专业成长则是根本问题,如何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必然是选择最佳师范生培养层级的理念参照点。可以预见,在职前培养中更加重视“乡村文化友好型教师”目标定位,更加重视乡土文化关联性、乡土文化回应力、乡村文化融入性这些关键乡村教师素养培育,将成为我国乡村教师培养线路——高端线路抑或底端线路优选的决策依据,进而推动乡村教师培养整体格局日渐走向定型。

(三)教师流动线路焦虑:局部流动抑或系统重建

无疑,师范院校定向师范生培养可以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缺编的刚性问题、源头问题、临时问题,但解决不了乡村教师整体吸引力较弱的根本文化问题,它更好似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块补丁”,绝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之策。与之相伴,城乡教师流动更可能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常规渠道、主要渠道,如何克服当前城乡教师流动中的表层流动、临时流动、假意流动、功利流动等症结,实现城乡教师间的双向、全面、全身心流动,理应是破解乡村教师队伍问题的根本应对之策。这就是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第三重焦虑——局部流动抑或系统重建问题。就当前而言,城乡教师流动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基于津贴职称利益的权宜性流动、小范围短周期的局部性流动、支援帮扶心态的扶贫性流动,直接导致国家期待的乡村教师流动政策期待难以实现,有序流动、深度融通的城乡教师队伍对流生态培育艰难。学者认为:“职业归属感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综合待遇的高低,也在于社会对乡村教师劳动价值和教育贡献的认可。”[1]从根本意义上看,决定城区教师是否愿意流向乡村的关键变量有三个,即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与事业发展,而在城镇化社会变迁潮流中,乡村学校、乡村教师的社会文化资本迅速流失,乡村学校赋予教师的事业发展空间狭化,仅仅借力特惠经济待遇政策支撑的城乡教师再平衡政策无疑具有其基因性缺陷。为此,国家当前被迫选择了拔根性流动、系统性流动的政策,即在中小学教师公职人员角色定位基础上推进城乡教师定期全员流动,有力应对表层流动、临时流动、功利流动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其缺陷性依然存在,即中小学教师失去了稳定的心灵家园与学校归属感,不利于教师长远专业发展目标实现。从这一角度看,重振乡村教师的乡土性、专业性、公共性角色,用乡村学校文化复兴、乡村教育文化重建、城乡教师文化融通来支援乡村教师事业发展,可能才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系统性考虑所在。

基于上述分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遵循三条基本规律:一是乡村教师能动律,即在逆城镇化流动中发挥优秀乡村教师的能动性力量,使之成为城乡教育、文化、社会再平衡中的先导性、自觉性力量;二是乡土文化为本律,即在应对“城市优越”心态、城市文化围堵中重振乡村文化的主体性精神,让乡村教师新加盟者自觉领受、融入、体认乡土文化,形成乡土文化与行业文化共育优秀乡土教师的格局;三是教师特质发展律,即充分重视乡村教师专业特质的构成、生成与发展规律,自觉克服城市教师、城市教育对乡村教师、乡村教育的隐性矮化心态、文化屏蔽现象,在乡村教师特质发掘、滋养、强化中走出一条最具中国特色、乡村底蕴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遵循上述规律基础上借力、借势、借道教育现代化智慧提振乡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力,这是乡村教师队伍研究者思考问题的最佳点位。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优势:突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局的智慧之源

应该说,当代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上述三重焦虑的直接后果就是深陷优秀乡村教师“招不来”“下不去”“教不好”的现实困境,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为突破这些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激发教育改革洪荒之力,实现人民教育强国梦想,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魂魄所在,是提振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23-24与之相应,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满足人民公平享有优质教育要求、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而展开的一场教育开放化、民主化、全纳化、数字化变革过程,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人民主体性,即强调人民同时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积极倡导人本民本精神、首创精神;二是政党自觉性,即强调在政党领导下聚合一切教育现代化能量,实现正向教育变革力量的最大化;三是文化和合性,即强调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遏制个体主义文化滥觞,努力创造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从这一角度看,相对西方教育现代化形态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有鲜明的三重优势,即大力倡导人民逻辑、聚合思维与共同体文化,为揭开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死结”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一)从资本逻辑走向人民逻辑:重塑优秀教师流动的政策逻辑

所谓逻辑,就是社会事物发展中秉持的内在秩序规则,是决定事物内在生长序列、基因排位的根本性力量。相对西方教育现代化而言,中国教育现代化在发展秩序上遵循的是人民逻辑而非资本逻辑,因为“西方现代化内嵌于资本的生成、增殖与主宰逻辑之中”[7],资本逻辑掌控着西方式教育现代化的生命旅程,资本驱动成为西方教育现代化的驱动引擎,“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8]中国式现代化选择的是一种“不同的现代化走法”,即“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驾驭资本逻辑”[8]。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教育利益、民本教育主张、民生教育逻辑成为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优势。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而言,能否真正把最优秀的教师配置到乡村学校最需要的岗位上来,一定是多重“教师人性假设”交联交合的产物。譬如,乡村教师作为“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专业人”“事业人”的人性假设遍布形形色色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观念、决策与举措之中,映射在“经济人”假设中的资本驱动逻辑也被用于城乡教师流动、优质生源招募之中,乡村教师补贴、公费师范生“两免一补”优待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优秀教师“向乡村”的逆向流动,其现实意义功不可没。这一政策显然是乏力的、有缺陷的,如何在人民逻辑下重构乡村优秀教师的补给政策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学者指出,教育政策则是“对价值观进行权威性配置”[9],提升教育政策的深度、调整政策幕后逻辑才是城乡教师队伍合理有效流动的首要考虑。简言之,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民逻辑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内在要求有三点:一是站在城乡人民统筹发展立场上谋篇布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切实将乡村教师问题列入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全局中考虑,切实保障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公平享有同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提升乡村人民、乡村儿童的幸福感、获得感、公平感,不遗余力地解决好乡村教师队伍吸引力较弱的短板问题;二是站在城乡教师队伍协调发展立场上思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借力教师队伍短板攻克、底部提质工程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准,不让乡村教育、乡村儿童、乡村教师输在起跑线上;三是站在多重教师人性假设基础上系统思考乡村教师队伍治理问题,不仅仅关注教师作为“经济人”的劳动报酬需要、教师作为“政治人”的社会地位需要,更要关注教师作为“文化人”的文化资本需要、教师作为“事业人”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作为“公众人”的公共责任担当需要等,据此深度调整城乡教师流动政策与公费师范生培养思路,充分发挥人民立场、乡村情怀、教育信念在城乡教师良性循环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6]19。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新理论的创造与指引。进言之,只有在人民性原则指引下,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才可能真正在实践中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宗旨,从根子上解决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