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威论婴儿心理发展阶段及其教育原则
作者: 杨捷 闫羽摘要:受19世纪末儿童研究运动和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杜威在诸多演讲与论文中阐述了婴儿心理与生理发展的思想,并尝试将心理学研究结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客观上促进了教育心理学化。根据婴儿的行为与心理特征,杜威创造性地将0~15个月的婴儿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婴儿的生长根源是器官之间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有机体与外界刺激相适应的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婴儿期的教育原则。杜威的婴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填补了20世纪初婴儿心理学研究的空白,提出了婴儿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并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提高了婴儿教育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
杜威;心理发展阶段;婴儿期;协调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3-0009-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3002
杜威关于婴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述,主要散见于1894至1901年间的演讲手稿或论文之中:1894年,杜威在《心理学评论》第1卷上发表《婴儿语言的心理学》,首次公开阐述了有关婴儿心理学的观点;1899年,杜威在《伊利诺伊儿童研究协会会报》上发表《心理发展的原则——以婴儿早期为例》一文,集中阐述了婴儿心理发展的思想;1901年,杜威受杨百翰学院邀请在暑期学校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之后将演讲手稿汇编为一本小册子,以《在杨百翰学院作的教育学讲座》为题发表在犹他州普罗沃市发行的《白与蓝》杂志上,着重论述了婴儿早期和游戏时期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杜威研究婴儿心理发展的兴趣源于对机能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探索,他试图通过探索婴儿心理发展过程来佐证其机能心理学的观点。虽然最初杜威只是尝试通过观察婴儿的典型行为来探究婴儿生长的根源,但他在论述婴儿心理发展时自然地融入了教育意蕴,并为其教育理论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婴儿心理发展阶段思想提出的背景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正式诞生。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不同,冯特试图将生理学、神经学和心理物理学的最新研究综合起来,把人的大脑定位、感觉、意志、记忆和认知等统统粘合在一起。因此,冯特宣称,新心理学因具有实验性和摈弃了形而上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1.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19世纪末大批美国学者赴德留学,许多青年学者将德国新心理学思想带回大西洋彼岸,促成了美国心理学的早期繁荣。这一时期,许多美国大学教授开始转向心理学研究,逐渐使心理学成为一种时尚和新气象。新心理学把心理看成一个过程性的现代概念,是一个本质上充满变化的生长过程,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典型特征[1]。这一观点也激发了刚刚迈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杜威的兴趣,为他构建心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随即,杜威开始对神经系统结构、运行模式和功能展开研究,最终以此为依据对婴儿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和论述。
2.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以霍尔为首的美国心理学家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强调运用多元方法开展儿童研究,以期对儿童心理及教育问题作出科学解释。早期儿童研究运动主要探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儿童的情感、兴趣和态度等,后期则转向研究儿童的教育活动。这场运动不仅促进了新儿童观的形成,使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只有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差异性才能促进其和谐发展;而且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改善了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推动了美国教育改革。正如戴维森所指出的:“教育不再是一种猜测工作,而是一种科学工作。”[2]随着儿童研究运动的发展,杜威及其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开始给予密切的关注。其有关婴儿心理的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儿童研究运动的标志性杂志——《伊利诺伊儿童研究协会会报》上,也印证了儿童研究运动对杜威的影响。
二、婴儿心理发展阶段思想的理论基础
1.进化论
杜威高度评价了进化论思想:“毋庸置疑,在当代思想中,旧问题的最大消解,新方法、新意图、新问题的突如其来,就是科学革命所带来的结果,这一科技革命的高潮就是《物种起源》。”[3]基于进化论的观点,他将个体称作“活的生物”,是存在于环境、依赖于环境并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关系性存在。人作为“活的生物”是与自然界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交互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明显个体特征的身体机能,且个体之间差异显著。因此,杜威在论述婴儿心理发展时强调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差异性,认为对婴儿心理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言:“约翰·杜威等学者试图发展一种新的心理学,试图弥合心理学的结构化趋势与文化上的整体观念之间的鸿沟。他们的方法是独特的,因为它的主要灵感来自进化论,而不是物理科学。”[4]
2.新反射弧概念
《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标志着杜威开始关注心理学的现实应用。他认为,传统反射弧的二元论简单地将刺激作为心理活动发生的直接诱因,割裂了身体与心理的关系。他提出新反射弧的概念,主张反射弧是一个综合、有机的整体,是包含感觉、观念和行动的精神有机体;反射弧的本质是“协调”,其要点在于有机体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确认与再加强”。因此,杜威将反射弧的过程定义为一个有机的回路或环路,而不是一个弧或圆的片段[5]。依据新反射弧概念,他认为个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共同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遵守环境给予的要求,更不是按照环境固有的规则进行运作。故此,杜威将“协调”“统一”和“交互”等概念应用到婴儿心理发展中,将婴儿器官协调与统一的程度作为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形成了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的思想。
三、婴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杜威认为,从出生到第15个月属于婴儿期,也可以称之为幼儿早期。虽然属于学龄前期,但他认为这个时期在儿童身心发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大脑发育。在这个时期,婴儿专注于器官的发展,将外界对感官的刺激内化为经验,外化为行为;成人需要引导婴儿了解身体的各个器官,让大脑学会把身体作为自己的工具进行控制,学会使用肢体器官,学会看、听、走路和说话,最终也要学会如何去塑造道德品质和精神意志,为培养智力和道德作好准备。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婴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杜威基于观察法将婴儿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0~3个月)
该阶段的主要表征是婴儿具有不受控制的冲动倾向,从出生就具备看、听、触摸、抓握、攻击、移动等冲动,但他们却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些行为。杜威解释道,这是因为上述动作都涉及两个以上的器官,但婴儿并不具有器官协调能力,因此,“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独立的,以不同器官为中心的多个协调系统的发育成熟为主要内容”[6]。他观察发现,婴儿刚出生时只有脊椎骨和大脑低级部分处于活跃状态,故此将新生婴儿比喻成一个丧失了脑半球的动物,纯粹是一个只有反射活动的机器,最重要的三个反射动作是:拿取食物或是吃奶的动作,抓取物体塞到嘴里的动作,因温度变化而影响呼吸所导致的哭叫动作。在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中,触觉、视觉与听觉等感觉运动不会产生交叉刺激,这些活动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每一个感觉运动都独立于其他活动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先形成的是眼器官的协调。第一个月,婴儿的两只眼睛不会同时运作;第二个月,婴儿开始使用两只眼睛追寻光的移动,甚至可以尝试着注视或凝视某种物体;第三个月,婴儿已经可以自如地眨眼,开始注意到光和影的变化,并逐渐拥有了控制眼睛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眼器官具备了适应性调节能力,婴儿可以感知物体的距离;眼器官的发展伴随着婴儿的手指、手臂等开始逐渐协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婴儿会紧握某种物体。杜威认为,当婴儿开始借助大拇指的力量时,就可以说是从第一阶段转向了第二阶段。
2.第二个阶段(3~6个月)
杜威认为,该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婴儿的行为不再是因单纯受到直接刺激而产生,而是与所看到的物体相关联,“伸出手——抓住物品——拿回来”的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在这种感觉——运动回路中,感觉刺激在身体运动协调中孕育而生[7];婴儿器官之间的功能由独立走向相互联合,逐步达到相互协调、自动化的程度;且一旦形成习惯,器官就不再单独发挥一种功能,行为也不再是孤立的模式,从而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协调性习惯。因此,婴儿器官协调性的增强促进了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大脑的开发,智力因此得到初步发展。
杜威以眼睛为例阐述了婴儿器官的协调性:当眼睛感受到光的刺激开始寻找光源时,婴儿可以做出选定目标、适应性调节及移动头部和眼睛的方向等行为;当手紧握物体时眼睛也会注视它;婴儿开始表现出观察、思考和专注,说明多种器官之间的协调性在不断加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婴儿喜欢把所有东西都放到嘴里:在饥饿刺激下,婴儿已经可以形成眼睛、手和嘴巴三个器官之间的协调。此外,杜威还指出,处在这个阶段的婴儿可以持续抬起头寻找定位声音的来源,并保持身体的平衡,这说明婴儿可以通过视觉与听觉控制头部,还可以维持触觉、视觉、手和耳朵之间互惠控制的平衡状态,将多种行为联系起来。不仅如此,杜威指出,处于第二阶段的婴儿不仅可以通过刺激——反应模式被动地表现出智力发展因素,还可以通过行为主动地反映出智力因素。他举例说:父母发现婴儿脸上的机械表情越来越少,具有人类特征的微笑越来越多;婴儿感受到光、声音和物体时,会产生有“意义”的表情。这表明婴儿的行为具有了相互关联性,从而构成促进智力发展的基础。
3.第三个阶段(6~15个月)
杜威认为,当婴儿经验之间的协调功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智力因素体系后,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其主要表现是婴儿已经理解了距离的含义:“婴儿已经准备好改变或沿着一条新的路线进步,这个标志可以是用眼睛判断伸手触及的距离的能力。”[8]这反映了婴儿的智力已经发展到可以通过感觉来区分不同的运动反应,并利用习得的经验将器官协调度提升到更高层次。杜威提出了第三阶段婴儿心理发展的内涵:
第一,婴儿的经验不断积累与叠加。杜威在研究中发现,婴儿会有意识地通过重复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的动作来表达某种感受,促进有意识经验的积累,强化婴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结,调控自己的行为。杜威观察到: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用勺子敲击杯子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又敲击一个调料盘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他睁大的眼睛说明声音的差别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先敲打杯子再转向调料盘,反复重复,乐此不疲。杜威认为,婴儿从音质的不同和周围环境的反馈获取了某种新经验,从而有目的地调整个体行为,已经可以使用已有经验调控当前的行为。
第二,婴儿的行为不断复杂化。本阶段的婴儿开始具备了爬行和直立的基础与条件,行为开始变得更加高阶。杜威指出,婴儿对行为的兴趣首先是爬行,其次是抓取,最后是站立,婴儿出现爬行行为的平均年龄是8个月。他认为,爬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即使婴儿可以判断距离,但仍然不能挪动身体,只有当视觉和身体动作持续协调,才能移动身体,获得复杂的新经验。
第三,婴儿开始出现情绪活动。杜威认为,婴儿的情绪活动主要表现为识别、期待和比较,识别与期待首先出现,其次是比较。识别代表着婴儿可以通过某种器官获得相应的经验,然后根据所识别的物体产生期待情绪,如看到母亲就会微笑,看到保姆就想到食物;比较产生于婴儿的识别与期待情绪中,将不同的行为与结果进行比较。杜威表示,当婴儿感到舒适时,就会露出微笑并愿意配合,反之则可能哭喊,这是因为两种结果是从两种不同的行为中得到的,即识别活动催生期待情绪,期待情绪又最终衍生出比较心理。识别、期待、比较等情绪活动的产生,是促进婴儿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
第四,婴儿初步形成语言能力。杜威认为,对婴儿而言,声音是行为的一种外显方式,随着经验的积累,婴儿开始产生语言的敏感性,可以辨别各种特定的声音;语言的敏感性使婴儿逐渐掌握了间接的语言协调能力,即声音与行为不再需要特定的联系,于是,婴儿的智力水平获得极大的提升,开始能够理解单词的抽象含义。婴儿具备初步的语言能力意味着社会化萌芽的开启,接受教育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的教育原则
杜威始终认为,教育的方式要遵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针对婴儿从出生到1岁半这一时间段的身心特征,杜威提出了五项教育原则,试图将心理学研究发现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