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作者: 陈芳媛摘要: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证,是应对国际国内新情况、新挑战的迫切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向好,但仍有一些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认知尚浅,理想信念迷茫,理想追求个体化、功利化突出的现象。为此,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以意义阐述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建立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强化体验功能,在实践中升华理想信念;激活“重要他人”的作用,凸显理想信念的可见能力;关注学生个体,探索立体化、多样化教育途径。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3-0029-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3-005
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它是对个体意义世界和自我价值的追问与定位,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大学生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帮助这一群体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他们的一生而言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发展变革中呈现出新的精神气质和利益诉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发展规律以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点,并付诸有效举措,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当代大学生因自身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而存在着,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程见证者和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3]理想信念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凝心聚力、激发斗志的功能,对一个人有价值导向、动机激发、目标引领等功能。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4]由此可见,不断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证。
2.应对国际国内新情况、新挑战的迫切要求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历史的与现实的、本土的与外来的、进步的与落后的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疫情防控时期,西方右翼势力大肆宣扬新冠病毒“中国起源论”“武汉病毒论”,在疫情起源问题没有得到科学证实之前,将矛头直指中国,促使公共卫生问题政治化,一系列丑化、污名化中国的言论对中国的发展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理应保持高度警惕。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5]就目前国际环境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不断渗透到青年一代的头脑中,势必会消解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如若放松或忽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注重用科学的理论去武装他们的头脑,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这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时代的迫切要求。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201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显然,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时代新人的特质包括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等,理想信念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所有特质中的重中之重。同时,检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2017年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新时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反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一面镜子,唯有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上下足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由此可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4.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在于学业方面取得好的成绩,还包括各方面能力的充分发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力的发展程度、未来的人生走向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首先,理想信念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提供了内在依据。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就有什么样的表现。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产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实践,成为真正的时代新人。其次,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理想信念一旦树立起来,便会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定向器。理想确定方向,但若没有信念,大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则无法克服艰难险阻,矢志不渝地追逐理想,直至最终实现理想。最后,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情感支撑。正确的理想信念一旦确定,大学生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情感回应。当大学生的行为与理想信念方向一致时,他们的内心会获得满足感,并激励自己持续向前,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当他们的行为与理想信念背道而驰时,内心会充满挫败感、无价值感,并可能因此停滞不前。对于大学生而言,理想信念就是一种精神力量,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内在动力。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大学生若缺乏科学、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找不准自己前进的方向;若认不清人生发展的道路,担不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又何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不断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进入新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巨量信息流,“90后”“00后”大学生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冲击和渗透着。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饥寒交迫、动荡不安,在富足、平稳的生活中,不必过度关心生存性利益,精神诉求趋向个性化、个体化。新时代大学生被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范式危机,教育者若不把握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理想信念教育必将陷入困境。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厘清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和最终目标。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社会群体宏观愿景与自然个体微观愿望之间的矛盾始终伴随其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以满足个体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实现社会理想为最终目标。具体而言,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灵交流与价值互通的过程,要将理想信念从知识性跃升到精神性,需从教育的四大主要构成因素着手,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方法及途径,最终实现社会理想。
1.以意义阐述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建立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否定、质疑、排斥,若不能深刻理解,掌握其科学实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经受不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6]认识真理,掌握真理,需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从“为什么”着手。阐明重大意义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一步,必须要将宏观的社会发展要求和微观的个体实际诉求结合起来,将大学生面对的国内国际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理想信念教育遭遇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等方面阐述清楚,这样才能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从何而来?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大学生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很多高校忽略了阐明重大意义这一重要环节,直接从“是什么”入手,使得大学生很难发自内心地学,在认识上、思想上、行动上很难建立自觉性。阐述重大意义,不结合实际进行引导,大学生一旦踏入社会,如果不能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就会认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高大上”的、遥不可及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将重大意义置于关键位置,将科学理论结合实际阐述清楚,否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就会愈发被动。
2.强化体验功能,在实践中升华理想信念
体验是大学生在实践和亲历中不断自省、不断感悟、强化认知的过程。体验以实践为基础,目的在于实现“知行合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是理想信念自我确证的过程,也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7]。“脱离了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负担。因为它冒充知识,从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流毒,它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8]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相对富足的年代,面对“好日子”“高质量生活”不足为奇,理想信念教育难免陷入主体动力不足的困境。实践是理想信念生成的来源,又是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重视主观体验与行为实践,创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利用本土优势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体验、感受理想信念蕴含的深厚力量,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体动力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高校应全方位、多维度搭建实践平台,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红色革命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党支部活动等,促使大学生与社会中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及基层劳动人民近距离接触,在深度体验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信念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从活动参与到知识提炼,不断地吸收并升华,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可见,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施过程中,割裂理论与实践,形式化地开展实践活动,忽略大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将无法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从知识性向精神性的跃升。
3.激活“重要他人”的作用,凸显理想信念的可见能力
“重要他人”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首先明确提出的,在他看来,“重要他人”是指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9]。对于大学生而言,“重要他人”主要包括对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师、同辈群体、父母、受崇拜人物等。在高校,教师是对大学生系统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者。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重要他人”尤其是教师群体的作用?首先教师得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践行者,促使知与行达到平衡,真正实现“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思想的人讲思想”。其中,辅导员作为跟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必须以身示范,在思想、行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促使学生能从辅导员的言行中获得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外部力量。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分享自身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等关系来传递科学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只有看到、了解到其他更有能力的“他人”是如何应对复杂情境的,自己才能受鼓舞、被影响,在正确的道路上探索、发展。其次,同辈群体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舆论主体和动态环境形成因素,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对于青年学生的社会化和营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至关重要。高校应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引导,完善群体内部的行为准则,促使同辈群体在个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过程中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同辈群体同样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着力点和切入口,只有真正激活“重要他人”的重要作用,才能让大学生眼见为实,在大学生活、学习环境中看到、真切感受到理想信念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