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的自我教育:百年夏山的价值探寻
作者: 龚兵 李慧萍摘要:英国教育家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历经百年赓续至今。回顾夏山学校的办学实践,重温尼尔的教育思想,可以发现,夏山学校实际上是一个重视儿童自我认同,积极探索儿童自我教育的学习型社区。夏山学校构建的儿童自我教育体系主要包含儿童的“自我”疗愈、自主活动以及自治管理三个方面,最终指向独立且具有创造性的个体。
关键词:夏山学校;自由;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4-0009-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4.002
夏山学校是英国教育家尼尔创办的“新学校”,由于倡导并实践“让学校适应儿童,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从创立至今一直备受瞩目。我国教育界对尼尔的教育思想及其在夏山学校的办学实践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现有研究涉及尼尔的家庭教育思想、情感教育思想、课程思想、“问题儿童”转化等多个领域,充分显示出尼尔教育思想的丰富与魅力。今年恰逢夏山学校建校100周年,再次回顾这个欧洲新教育运动中的独特样本,进一步揣摩尼尔作为一名教育实践者的智慧与勇敢,我们发现,自由虽是尼尔教育思想的独特标签,但其核心价值却明确指向儿童的自我教育。夏山学校通过营造自由的学校环境呵护和激发儿童的自我意识,促进儿童的自我认同,以此推进儿童的自我教育。以下拟对夏山学校所构建的儿童自我教育体系进行剖析。
一、“自由”孕育“自我”
“自由”是夏山学校的独特标签。尼尔对“自由”的偏好与其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成年以后的经历有着重要的关联。大学毕业后,尼尔对教育的思考日渐丰富和成熟,陆续出版了一些教育著作。后来,他结识了精神分析学者霍默·莱恩(Homer Lane,1875—1925),并受到他创办的“小联邦”教育实践的影响,尝试将精神分析理论引入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之中。但慢慢地,尼尔发觉:“多数的弗洛伊德派学者不知道或不相信应该给孩子自由,他们竟然把自由和放纵混为一谈。”[1]173
尼尔对自由的看法与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非常接近。弗洛姆是一位试图调和精神分析学与人本主义学说的学者,他为尼尔的书所撰写的序言显示出他与尼尔在教育观念上的高度契合。弗洛姆眼中的自由分为两个层次,即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是指个体彻底地摆脱权威,但与此同时个体也将陷入孤独,与世界的关系也变得遥不可及和不可信任,个体也会随之变得脆弱,并不断受到威胁,这种状态最终会伤害个体[2]105。这是一种绝对的自由。对于这种不加约束的绝对的自由,尼尔是明确反对的。他知道,如果彻底不管孩子、任其自由,那就是踏上一条危险的道路[3]167。
尼尔强调的是弗洛姆所说的“积极的自由”,一种基于自律基础上的自由。每个人都拥有个人的自由,但个人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别人的权利。个体的自由与自律相伴。通常情况下,儿童的自律常常由于他人的约束和压抑而形成。真正的自律则无所谓压抑或接受,是对别人权利的尊重及其开心与否的顾虑。儿童要获得自由,首先必须学会向别人的观点妥协,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3]167,即便是在夏山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学校”,儿童拥有自由的前提也是不能破坏他人的自由。
尼尔反对外显的权威和匿名的权威,希望个体摆脱被控制的命运。在他眼中,儿童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独立、自由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只有这样,儿童内在被压抑的自我才能释放,才能显示出真实的自我。只有自由的学校氛围才能孕育出儿童真实的自我。在夏山学校,儿童拥有做自己的自由,他们可以自由、自然地表达他们的真诚和宽容,不必虚伪,不用恐惧,也无需反抗。自由是儿童实现由内及外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支撑[4]。尼尔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的重视显示出他的思想中所隐含的人文主义色彩。基于对自由的珍视,他在夏山分别围绕儿童的情感、行动和意志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促进儿童自我教育的体系:鼓励儿童通过情感宣泄实现自我疗愈,通过儿童的自主行动发展自我意识,通过自治管理促进儿童自我认同,也以此检验自我教育的成败。
二、儿童的自我疗愈
自由是儿童整全生长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并非每个儿童都能适应“自由”并享受自由。在尼尔看来,“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心受到妨碍而紧张,就不可能适应夏山的自由环境”[5]29。对于那些初到夏山的儿童,学校必须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给予其支持和帮助,使他们从过往的压抑和恐惧中走出来,彻底释放自我,修复自我,生长出正确的自我意识。为此,夏山开发出了独特的帮助儿童实现自我疗愈的机制,包括允许儿童“游荡”,和儿童谈话,让儿童表达。
所谓“游荡”,不是老师带领学生游荡,而是任由学生在校园游荡。具体的表现就是儿童不用上课,可以在校内四处玩耍,骑脚踏车,挡别人的道,总之,就是可以逃避课堂。如果儿童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5]5。“游荡期”也被称作“课堂厌恶的复原期”。尼尔认为,孩子们所需要的复原时期跟他们在上一所学校导致的对学习的憎恨成正比。这段时期平均为期3个月,最高的纪录是3年,体验者是一个来自修道院女校的女孩[3]9。这种允许儿童“游荡”的做法在别的学校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并非每个孩子都必然经历“游荡”这一阶段,但只要有必要,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夏山学校享有一段可以充分地缓冲、消解和适应的闲暇时光。
为何允许儿童游荡?游荡的教育意义何在?“游荡”或者说“课堂厌恶复原期”的设立基于尼尔对儿童天性的认识、尊重与信任。他摒弃了基督教哲学中原罪论的观点,肯定了儿童天性中的善良和真诚。游荡赋予发展中的儿童一段独有的闲暇时间。在希腊文中,学校的意思就是闲暇——希腊人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6]。夏山学校的游荡使得儿童有机会自由地享用学校的空间,增加了学校在儿童心目中的家园感,使学校成为儿童精神的栖居地。允许儿童游荡,就是允许那些内心矛盾的主体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绪,促进儿童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复。
游荡类似于卢梭眼中的消极教育。这一举措赋予儿童更多的自我空间,对成长中的个体非常必要。那些厌恶传统学校和课堂的儿童通常被禁闭的空间所束缚,游荡可以消解他们在过往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压抑、窒息和恐惧,被剥夺了个人空间体验的儿童容易构建一种双重的生活。双重生活的体验容易导致儿童个性的紊乱[7],一些“问题”儿童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跟这个原因有关。游荡是一种通过拓展儿童的外部空间来开发其内部空间的做法[7]。
游荡是儿童自我释放和自我修复的前奏,而个别谈话是儿童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尼尔为夏山学校的孩子提供“个别谈话”,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更快地适应夏山的环境。个别谈话原本是借鉴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尼尔把个别谈话改造成了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儿童不断通过自我意识与语言强化内在的主体性,自我意识愈发明确。在这种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儿童自我决断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
但不是所有孩子都必须接受个别谈话这种辅导形式,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孩子接受个别谈话,后来,尼尔也逐渐放弃了个别谈话这种方式。因为他发现,创造性的“工作”和个别谈话同样具有疗愈作用[8]219。早期实施的个别谈话为孩子的情绪创造了一个释放的通道,能够消除儿童由于道德感和恐惧所造成的困扰[3]42。尼尔发现,有一些孩子入读夏山之后,很多不良习惯不治而愈,他意识到,发挥疗愈作用的也许并不是个别谈话这一措施,而是基于个别谈话过程中所散发出的同情、自由和爱,正是这些情感因素促成了儿童的自我修复和自我释放,并最终实现自我疗愈。
基于对儿童的爱、尊重与信任,夏山学校还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疗愈儿童情感的策略,那就是赋予每个儿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权力。生活在夏山,每个儿童都拥有一种任何时候都可以坦然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的自由,不用担心说错话的后果。比如,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从尼尔身旁走过时说,尼尔是个大坏蛋[5]80。在传统的学校里,孩子的类似言论很容易招致权威以及道德层面的批判,而在夏山学校,儿童却不用为此担心和焦虑。在尼尔看来,这个孩子之所以敢于指责老师,充分说明她在夏山生活得很自在,没有感受到外在的压制,也没有对学校和教师的恐惧,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其实是孩子在用反话表达对老师的喜欢。因而,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平等看待儿童的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夏山学校的孩子可以随意指责甚至辱骂老师。对此,尼尔进行了区别对待。
对于那些刚转入夏山需要适应新环境的孩子,尼尔认为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从客观上来看,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情绪宣泄的机会;而那些长期生活在夏山的孩子,如果做出破坏性行为也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对此,尼尔说:“妙就妙在即使有时你骂孩子,你还是可以站在他的那边。”[5]80儿童比成人想象中的更为理性,只要老师不用权威和道德去压制他们,而只是针对特定的行为进行客观冷静的处理,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老师的批评就不会损害儿童的自我和自尊。
游荡、个别谈话和自由表达并非多么高深的策略,它们的作用在于使得儿童可以充分地释放自我,修复他们在过往的环境中破碎的自尊。自尊是儿童产生成就体验的积极来源,有助于保护个体免受心理健康问题、物质滥用和反社会行为的侵害[9]437。获得自尊是自我认同健康发展的关键。夏山学校所采取的疗愈儿童的策略有利于他们顺利融入学校环境,缓解儿童为实现自我认同而产生的分裂、焦虑、紧张和压力。心理学研究发现,无法获得自我认同的儿童内心会非常痛苦,容易变得压抑和失去自信,甚至还会导致消极认同,成为害群之马或彻底的失败者[9]450。
尼尔曾经常年执教于传统的学校,目睹了一些学校中通行的错误方法对儿童成长所带来的伤害。游荡、个别谈话、自我表达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使得儿童有机会自由地看、听、思考、行动,使他们可以暂时摆脱环境的束缚和压力,为他们自我意识的明确、自我认同的构建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建立一种稳定的、面向未来的自我认同感是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只有顺利跨过这一阶段,他们才能成为有责任的成年人[9]428-429。
三、儿童的自主活动
夏山学校针对儿童的自我教育,还表现在儿童对是否上课、上什么课拥有极大的自由,这是夏山学校最为突出的特征。尼尔曾说,学校中最无关紧要的就是书本[5]21。当然,尼尔也说过,他并不反对学习本身,只是希望还原学习最初的状态,希望学生的学习是出于自发自愿[8]375。他眼中的学习绝不等于教室中的静坐,而在于儿童身心的充分活动和生长。对于天性活泼的儿童来说,要在自主自发的活动中打开心扉,自由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实现心智的日渐成熟,活动、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因而,尼尔并非完全漠视学习,他只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所不满,并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偏重理性教育、忽视情感教育有所否定和质疑。
夏山学校为儿童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得以充分认识周遭的环境以及自我的兴趣与需要。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需要,夏山学校也开设了传统学校中的课程。在夏山学校,儿童的自主活动与传统课程的地位同样重要,甚至自主活动有可能比传统课程更为重要。因为在尼尔眼中,“强制那些活泼可爱的儿童端坐于书桌后,去学习没有实际用途的知识,这样的学校必然是一所坏学校”[5]4。这句话看似偏激,但却揭示出夏山学校重视儿童自主活动的独特气质。在这所学校,儿童学习传统课程的时间是固定和有限的,但参与各类活动的时间却是丰富、灵活并具有巨大弹性的。
每天的课程和活动安排可以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段,且三个时段的学习重点不同:周一到周五上午通常是安排学科课程,下午和晚上则是活动、游戏。由于是寄宿学校,周末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活动的主题非常多样,只要是儿童喜欢的、想学的内容,学校都可以尽力安排。这也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夏山学校独有的学习的自由:儿童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活动,参与活动就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