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评述与展望(2005—2021年)
作者: 何文滢 钟志勇摘 要:在新的教育变革、新的技术迭代推动下我国混合式学习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本文借助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以国内2005—2021年的987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混合式学习研究主要兴起于2005年,可划分为起步、平稳发展和迅速增长三个阶段;领域内高产出作者数量少,合作程度较低;研究热点关键词包括混合式教学模式、SPOC、MOOC、深度学习、教学改革等;研究主题聚类主要包括基于智慧平台的模式设计、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探索、新学科与运用等七个类别;前沿话题主要包括学习投入、混合现实、核心素养、探究社区模型等六个方面。我国混合式学习将来以学习技术环境的构建、混合教学设计、混合式学习下学生学习状态及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在混合式学习中的应用等为重点关注领域。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5-0124-1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5.018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基于传统网络学习(E-Learning)及面对面(Face-To-Face)学习的深刻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学习方式与在线学习方式优势的结合体[1],具体可理解为综合运用信息媒体及工具,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与异步有机结合的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从“互联网+教育”到“教育信息化2.0”,从教育部提出的2022年基本实现的“三全、两高、一大”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美好愿景,社会各界逐渐聚焦于混合式学习。尤其是在2019年的疫情背景下,在线学习成为不可替代的学习方式,由此推动混合式学习研究热度逐渐攀升。在当前的后疫情时代,混合式学习开始真正地从“新鲜感”迈向了“新常态”,成为促进教育传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随着混合式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愈加丰富,国内已有学者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多维度的总结梳理,通过回顾整理可以更好地指引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方向。冯晓英等学者通过分析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文献,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框架[2],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马志强等学者基于2005—2015年SSCI和CSSCI期刊论文比较,对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了分析[3],这为后期的深入研究理清了不少思路,但缺乏对近六年相关文献数据的分析,时效性偏弱;也有学者运用知识图谱的方法研究混合式学习热点问题,肖婉、马婧等学者使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进行了分析研究[4-5],但其数据均来自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外国文献占比较重,不能准确反映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情况。基于此,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2005—2021年的中文核心期刊、SCI、EI、CSSCI及CSCD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作为分析工具,梳理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前沿和未来趋势,以期为未来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研究。VOSviewer是由荷兰莱顿大学研发的文献计量软件,能够通过聚类视图、标签视图、密度视图等呈现清晰的聚类网络,展现节点联系,在分析文献关键词、主题聚类、作者信息等方面独具优势,是有效查看、挖掘和分析研究领域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数据来源
相关文献选取自中国知网数据库,数据来源为核心期刊、SCI、EI、CSSCI及CSCD,文献语言为中文,时间限定为2005年至2021年,检索日期为2021年11月7日。使用高级检索功能,以主题、关键词、篇名等形式分别输入“混合式学习”“混合学习”“混合式教学”“混合教学”进行检索,文献检索数量为1 674篇。为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由两人人工剔除与研究主题和内容无关的文献,经过三轮筛选,最终共获得有效文献987篇。
2005年是我国混合式学习研究逐步推广的开始,在此之前鲜有学者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专项研究,“混合式学习”这个名词也未被广泛使用,而多是混杂在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等研究中,因此,文献选取的起点从 2005 年开始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合理性。
(三)数据处理
筛选出的987条基础数据,通过中国知网“文献导出”选项中的Refworks格式导出,将其导入至Endnote软件并创建数据库,选中所有数据,进行年度发文量及高频关键词统计。由于知网导出文件为TXT格式,Vosviewer软件无法识别,通过Endnote软件将数据格式转换为Vosviewer软件可读取的RIS文件格式,将转换后的文件导入VOSviewer软件,通过软件自带的主题词剔除及合并功能,合并处理意思相近的主题词,并生成作者贡献、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贡献聚类、关键词贡献叠加四类可视化知识图谱,从中管窥国内混合式学习领域16年来的发展。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文献时序产出分布
文献的年度发表数量能够映射出该研究领域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发展水平[6]。将年度发文数据导入Excel软件,得到2005—2021年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折线图(见图1)。由图1可见,该时间段内混合式学习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05—2009)
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启示,我国教育部在2003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一举动大大推动了混合式学习在我国的发展,混合式学习逐渐出现在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中。2006年,美国学者Bonk和Graham出版《混合学习手册》,全面介绍了混合学习的定义、模型、学习视角、相关案例及技术的未来趋势等,影响力较广,为我国混合式学习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而后随着国际研究的不断推进,我国相关研究视角不断丰富和深入,除了单纯的学校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内容外,还包括教学模式探索、技术平台探索、提高学习者满意度的策略等问题探索,研究数量逐渐增多。
2.平稳发展阶段(2010—2014)
2010年,“第三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ICHL2010)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国内外学者针对混合学习互动系统、教学设计、混合学习内容管理、自适应学习、混合学习评价策略、混合学习的组织框架、混合学习数字图书馆等方面进行交流,这在提供了更多研究可能性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混合式学习在我国的影响力。2012年被誉为“MOOC元年”,嫁接互联网后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掀起了一场数字风暴,我国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探索开始出现。2014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地平线报告”,强调未来1—2年内混合学习设计的应用将成为驱动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要素,进一步肯定了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性。这一阶段,我国混合式学习的重视程度比先前阶段更高,相关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研究的前进。
3.迅速增长阶段(2015—2021)
2015、2016连续两年的“地平线报告”均指出,混合式学习的广泛应用很可能成为短期内影响高等教育转型的趋势,我国混合式学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同样热度不减。2016年,混合学习国际会议(ICHL2016)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会议围绕“混合学习经验”“学习平台与环境”“虚拟课堂”“灵活的在线学习”“教学社交媒体”等主题进行交流,密切了我国与海内外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学术联系。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指挥下,学生们的学习全面转入线上学习模式,由此推动着混合式学习一起走入寻常大众的视野。如今我们已然迈入后疫情时代,不管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都已全面进入双线教学混融共生的时期[7]。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所有教学者面对的不再是“可行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群体不断扩大,覆盖的学段更加全面,研究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
(二)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学科领域内的高产出作者及其合作群体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动力[9]。通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展示出领域内高产出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其中圆点面积越大,代表该作者的发文量与合作者越多,是领域内的关键作者;圆点间联结的线条越粗,代表作者间合作程度越紧密。所获的文献样本中提取出了2005—2021年间混合式学习研究领域中的2 078名作者,以发表核心刊物文章3篇为最低标准,筛选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52名核心作者(见图2)。
52名核心作者大都独立开展研究,但形成了比较显著的三大研究合作群体:一是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韩锡斌和程建钢、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周倩和硕士生导师马婧形成的第一合作群体;二是以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马红亮及硕士生白雪梅、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张立国形成的第二合作群体;三是以河南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兰国帅及硕士生郭倩、魏家财形成的第三合作群体。
其他高产出作者虽有合作,但合作人数均不超过两人,且多局限于本校教师合作、
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者间的合作交流程度总体较弱。随着当前教育环境的变革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推进,混合式学习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核心作者应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加强与跨院校、跨学科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推动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拓展延伸。
(三)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表明较多研究者赞成作者观点并引用,这些文献对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从中也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情况。从混合式学习研究期刊高被引量前10的文献来看(见表1),高被引论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混合式学习工具及平台。王帅国基于高校广泛结合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背景,主要对清华大学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五个功能要点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其理念创新点和实践应用情况[9];徐葳等通过与学者Armando Fox和David Patterson的对话,就MOOC和SPOC平台的设计、开发、运营及其在中外校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经验分享[10]。
第二,混合式学习理论及设计。黄荣怀等通过对过往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分析,对混合式学习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进行了阐释,并给出了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设计框架和课程设计实例[11];李逢庆构建了混合式学习的ADDIE设计模型,并对其在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应用进行了阐释,就实施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师生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12];詹泽慧等通过与Curtis J. Bonk教授的对话,就混合学习的界定、运用、发展现状和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13];容梅等主要审视了翻转课堂的发展及其微创新所在,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理论实践策略[14];冯晓英等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框架,并梳理了混合式教学概念和目的的演变[15]。
第三,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张其亮等结合翻转课堂设计了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一门课程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对该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16];余胜泉等主要建构了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就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评价四个主要环节进行了详细论述[17];陈然等基于 SPOC平台设计了混合学习模式,针对混合式学习活动的准备、设计、实施与评价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并以计算机相关课程为例设计了可参考应用案例[18]。
从高被引文献总体来看,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起步晚,研究范围集中,前期研究多为对概念和理论的定性研究,且多借鉴国外混合式学习研究成果,研究问题较为宏观;后期逐渐聚焦于混合学习工具、平台及其相结合的模式探究,研究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导向,以指导或直接实际运用为主,相关成果更为丰硕。
(四)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表征文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基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相互关系的共词分析法,对于把握研究领域的重点话题具有重要意义[19]。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关键词所在的圆圈面积越大,代表词频越高,即是混合式学习研究中的热门的话题;关键词的位置越居中,代表其重要程度越强,即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通过对987篇文献样本进行分析,共获取1 997个研究关键词,以单个词语词频5次为最低值进行筛选,得到104个混合式学习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并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同时,对该领域的前2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了梳理排序(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