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运用服务于表现人物形象
作者: 张忠森焦裕禄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他带领兰考县干部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的贫困面貌大为改观,虽身患肝癌,仍坚持工作。他的先进事迹很多很多,那么,要表现这样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为他写一篇人物通讯,该如何选择运用材料呢?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编入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教材“学习提示”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我们知道,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为主的通讯。教材中的这篇人物通讯是一篇系统报道焦裕禄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抓住了焦裕禄的形象特点,可以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材料运用分析上。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选择材料的聚焦性”“叙述材料的对照性”“多元材料的关联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选择材料的聚焦性
所谓选择材料的聚焦性,是指在繁多事件材料中,抓住一条主线或一个焦点,以某种线索贯穿着进行选材,所选的这些材料都集中在某一个焦点上,集中反映某个焦点事件。选择材料做到聚焦,在人物通讯的写作效果上,能够更加集中表现人物形象,同时,也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楚,有抓点也有看点,更容易打动读者。《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在选择材料上就做到了聚焦性,全文最大的聚焦性在于它以焦裕禄的肝病逐渐加重为焦点,以其病性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从焦裕禄初到兰考县赴任到最后因病逝世,极力展现一位党员干部带病工作、尽职尽责、不顾个人安危、献出生命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带着这样的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将全文中所有写到焦裕禄肝病情况的句子梳理出来:
(1)(第11段)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
(2)(第13段)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
(3)(第23段)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
(4)(第29段)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5)(第31段)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
(6)(第32段)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
(7)(第34段)一九六四年的三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
(8)(第35段)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
(9)(第36段)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
(10)(第38段)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
(11)(第47段)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
(12)(第52段)这时候,副书记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
(13)(第59段)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以上13处直接写到焦裕禄的肝病具体情况,从开头到最后,可谓是贯穿全文各个部分。我们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将其划出来放在一起分析,就很容易把握全文的内容脉络。从一开写到焦裕禄到兰考县领导工作,第一天来到兰考县,他并没有先去办公室,而是去乡下实地考察去了。用文中的话说:“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这让我们想到《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所记载的关于陈仲举之事: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求贤心切,赴任豫章太守,却不先到府衙而先去徐孺子住处,这表达他礼贤下士的品质。然后我们看焦裕禄,赴任兰考,当任县委书记,却不先在县委办公室休息,不先到县委办公室,而直接到乡下考察实情,这可以看出焦裕禄工作的责任心、心里装着兰考人民这一精神品质。
但是,文章一开始也交代:“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从这个表达当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病情还不是很严重,只是正患着慢性的肝病。慢性肝病需要的是调养,慢慢调养的话,这种病一般是可以痊愈的。接着,作者又写到,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的繁重与忙碌,“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这是肝病变严重而发出的信号。他总是这样忘我的工作,最终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作者在进行人物报道时,围绕着焦裕禄的病情变化来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这些句子在逐步展现焦裕禄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到这时,他的肝病已变成了不治之症。从一个慢性肝病发展成了一个不治之症,整个过程贯穿全文始终。而之所以这个病会发展成这样,是因为他并没太在意自己的病,他为了工作,常常顶着病痛折磨,最终导致这样的结果。我们在读这篇人物通讯时,如果将这一个一个具体写到肝病变化的句子聚集在一起,然后再去读,我们一定会被感动。
二、叙述材料的对照性
叙述材料的对照性,是指在叙述材料过程中,作者不单单写材料本身,在叙述材料过程中,会穿插着写其他与材料相关的东西,与主材料形成对照性,从而使材料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就这篇通讯来讲,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叙述焦裕禄病情变化过程中,都会用一种对照性的写法,既写焦裕禄对待自己病的态度,同时也写到周围人的态度,形成一种对照,从而更突显人物的形象。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找出类似这种对照性的写法的地方。经过梳理,大致有如下一些句子:
(1)(第11段)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
(2)(第13段)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三个青年恳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3)(第23段)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4)(第29段)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
(5)(第32段)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
(6)(第35段)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7)(第36段)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呵!一年多来,全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一百二十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
(8)(第38段)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不相信这个诊断,人像傻了似的,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医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9)(第44段)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10)(第47段)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11)(第52段)这时候,副书记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
(12)(第60段)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以上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者在叙述焦裕禄的病情时,都写到周围人对待焦书记病情逐渐恶化的感化,同时也写到他自己对自己病情加重的反应。两者对待病情的不同态度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更突出焦裕禄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干部的高尚品格。第(1)句中,面对焦裕禄书记正患着的慢性肝病,许多同志都担心他病情加重,劝他不要参加这次工作,而他的反应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别人都很担心他但他却拒绝,是他不懂别人的好意吗?是他不懂得这种病需要调养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觉得这个时候的工作比他的身体更重要,他选择了工作,这是一种工作的信念,是心中装着百姓的信念,促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第(2)句中,当其他同志看到他因一阵阵肝痛而弯下身子用手按着时,三个青年同志恳求他回去休息,可他却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我们可以想象他当时肝痛的程度一定是很重的,要不然如他这样坚强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动作的。但即便如此剧痛,他仍然坚持着工作,忘我忘病地工作,读着不能不为之动容。
再看第(3)句中,他这时的肝痛病常常发作,这表明发病的频率很高,而且疼得厉害,但他却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这是一种何等乐观的心态在支撑着他的工作与身体,即使病成这样,仍像年轻小伙子一样,心中有阳光,即使处于恶劣状态当中全然不觉。第(4)句通过他在肝病发作时的细节描写,作者特别提到“很多人都发现”“人们留心观察”这一细节之处,告诉我们,其实在场的很多人都特别关心焦裕禄身体状况,可是焦裕禄本人却并没有因为病痛得厉害而停下工作,而是继续着工作。“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他不在意自己的病,不在意自己的身体,那么他在意什么?当然是在意自己的工作,在意党交给他的任务,在意兰考人民的生活。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兰考的人民,装着的是党的使命与责任。第(5)句,汇报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肝痛病到如此程度,“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这表现出这些同志的心痛,看到眼前的书记病痛成这样还如此忘我工作,不仅仅是感到,这时更多是心痛,心痛这位书记的身体。可是,焦裕禄自己却“神情自若”,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如此支撑着呀!直到后来,病魔逼他放下手中的笔,放下手中的工作,县委决定送他去医院治病他才不得已停下来。第(7)句中,即便要送往医院,他仍然想着兰考的攻坚工作,这里,作者直接用评价性的话来写出焦裕禄的形象,他“舍不得离开兰考”“把整个身心都交给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交给兰考,就是把整个身心交给了党,交给了国家,交给了人民,这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他舍不得离开兰考人民,相应地,兰考人民也舍不得他,第(8)句中,当医生们开出最后的诊断书“肝癌后期,皮下扩散”时,赵文选同志像傻了一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医生的心情也很沉重,这是从侧面表现焦裕禄在他人心中的份量很重,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