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把稳重心,灵活审辨

作者: 王光佑

【原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津】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很简短。第一句话是总起,强调“学会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既然是“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那么,身为高中毕业即将走进大学校门或步入社会的当代青年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材料第二句话概述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时为了避免冲突,我们往往选择沉默,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虽说可以暂时避免矛盾和冲突,却有可能成为形成封闭型人格和心理疾患的一个起点,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材料第三句用“其实”构成轻微的转折,明确指出命题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只有“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倡导不回避矛盾和分歧,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只有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只有坦诚交流,才能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简言之,从该作文题材料这三句话的逻辑关系来看,命题者先总后分,并用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来强化主旨:相处之道,贵在交流,交流之道,贵在坦诚!

乍一看,这个作文材料简洁明了,似乎没有什么审题难度,好像试题材料把什么都说明白了——感觉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当真要下笔为文,却似乎又不知该从何下手,更甭提写出具有生活质感和思辨意味的高品质作文来。

面对2024年高考甲卷作文,考生怎样才能写出既接地气又富有思辨色彩的高品质作文呢?

首先,考生要准确提炼材料关键词,并厘清几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今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与人相处”(相处之道)、“坦诚交流”和“真正的相遇”,其中,“与人相处”是写作的起点和前提;“坦诚交流”与“相处之道”是种属关系,而“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之间又是条件关系(必要条件)。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厘清试题材料关键词的具体内涵。其中,“与人相处”包括与家人相处、与朋友相处、与同学和老师相处、与同事相处以及与社会上的普通人乃至陌生人相处。面对不同的对象,其适宜的相处之道自然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学会尊重、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平等待人、包容理解、将心比心、成人之美等等中华传统美德必须发扬光大。“坦诚交流”中,“坦诚”是坦率和真诚之意,强调在与人相处时要以诚相待,以心换心。但“坦诚交流”不仅要看对象,而且也需要区分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倘若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能选择合适的气氛、机缘和交流方式,所谓的“坦诚交流”也有可能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很难遇见心中的美好!“真正的相遇”是遇见知音,遇见美好,遇见“真、善、美”,遇见一切我们期盼遇见的和谐与幸福。但“坦诚交流”只是“真正的遇见”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是一种美好的期待,或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切忌将其绝对化。更何况每个人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人与人之间的“坦诚交流”并非口无遮拦地掏心掏肺,更不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真正的遇见”也并不是“玻璃人”一样的“全透明”和“零距离”!相反,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只有深谙“留白”之道,在相互间保持一段恰当的距离,我们才有可能把握好分寸,在坦诚相待中成就非凡的自己!

第三,理性审视,要辩证看待材料中“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句话。首先,我们要思考,人们为什么“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呢?“为避免冲突”体现了怎样的处世观念呢?由此,我们自然能联想到“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倘若这种“冲突”实属原则问题,有碍大局,在大是大非面前自然不能虚与委蛇,必须亮明观点,据理力争;倘若这种“冲突”本就无关紧要,实属鸡毛蒜皮,无伤大雅,则大可一笑置之,绝对没有必要为此较真而伤了和气。其实,纵然是“必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也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或者选择恰当的时机促膝长谈,或者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旁敲侧击委婉暗示,不一定非得“针尖对麦芒”,在不必要的“冲突”中激化矛盾,甚至于相互伤害。如果说,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可能是避免激化矛盾的智慧之举。但是,倘若我们因为害怕“冲突”而时常将自己封闭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也不和他人坦诚交流,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则有可能造成抑郁心理和畸形人格,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而且会影响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第四,调动积累,盘活教材。面对今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不少考生都会瞬间蒙圈儿,似乎平时狂背的时政素材都“英雄无用武之地”。怎么办呢?根据该题材料关键词“坦诚交流”“遇见”(美好),我们可以回顾教材,检索与之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因为邹忌与齐王的坦诚交流,才开创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大好局面;《触龙说赵太后》中,因为触龙与赵太后坦诚交流,赵太后才顾全大局,答应让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使赵国转危为安;《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为烛之武与秦伯坦诚交流,析形势,剖利弊,回顾历史,直戳心底,其三寸不烂之舌胜于十万雄师,最终拯救弱小的郑国于倒悬之危急;《鸿门宴》中,因为刘邦与张良坦诚交流,故而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使刘邦在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安然无恙,化险为夷;因为魏征与唐太宗坦诚交流,才有了“贞观之治”之国泰民安;《陈情表》中,因为李密与晋武帝坦诚交流,不仅躲过了杀身之祸,而且让自己忠孝两全的美名流芳百世;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如果没有蔺相如与门客之间的坦诚交流,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格局就不为人知,自然也就不好出现廉颇负荆请罪和将相和欢的喜剧结局……除了教材这个宝藏,中外名著也不容忽视。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陪嫁丫头平儿虽然身处贾琏与王熙凤之间的夹缝中,但她凭借多种多样的沟通方式,在错综重叠的矛盾冲突中,搞定了凤姐之“辣”与下人之“怒”,不仅赢得了主子们的信赖,而且赢得了下人的尊重和爱戴,成为大观园主子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还有刘姥姥,因为与老祖宗和凤辣子的坦诚交流,不仅如愿以偿,靠贾府的施舍缓解了自家的急困,还赢得了贾府众人的喜爱和尊重,成为一个传奇般的喜气人物。而林黛玉则恰恰相反,因为生性多疑、多愁善感,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生闷气,结果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令人无限叹惋……

第五,准确把握思辨点,凸显文章深刻性。首先,“坦诚交流”只是“与他人相处”中应当遵循的一条准则,而相互尊重、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理解包容等“相处之道”自然不可偏废,考生不能因为要强调“坦诚交流”就夸大其词,甚而至于忽视了其他应当遵循的“相处之道”。其次,“坦诚”是“坦率”和“诚恳”的意思,而“坦率”与“率真”“直率”“直爽”“率性而为”等又有细微的差别;更不能误将“坦率”与“坦陈”“肆无忌惮”“口无遮拦”“不过脑子”等相提并论。“坦诚”的“诚”可以理解为“诚恳”“真诚”。何谓“真”?“真”就是“不假”、不虚伪、不敷衍,不说假话,不说骗人的鬼话。但这里的“真诚”和“诚恳”与“直言不讳”“率性而为”也有本质的不同。季羡林先生有句人生箴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因为生活并不是法庭,并不需要秋毫毕现;与其和盘托出令别人难堪的实情,把他人置身于示众之尴尬境地,还不如拿捏好说实话的分寸,看得穿,却不道破,如此既顾全了别人的面子,也彰显出自己过人的智慧。第三,对于“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也要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一是“以和为贵”固然是重要的相处之道,但“以和为贵”不能等同于“和稀泥”与泯灭个性,因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二是对“冲突”也需要区别对待。因为“冲突”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是积极的,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也可以是消极的因素。比如“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真理越辩越明”等,都是值得肯定的;而对那些涉及原则和底线问题的“冲突”,则理当据理力争,来不得半点退让。至于无关紧要的冲突,则不必浪费时间自讨苦吃。而遇到暂时不适宜交流的对象和难题,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委婉应对也并非不无道理。当然,“交流”是必须看对象的,否则就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

总而言之,今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给考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考生可以紧扣“学习相处”“坦诚交流”和“真正相遇”这三个关键词,把写作的重心放到“以诚相待”和“主动沟通”的“相处之道”上,藉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思辨,以展示考生不俗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也可以选择自己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某种“相处”困境,生动展示自己曾经所面临的痛苦迷茫、困惑与挣扎,呈现一段契合“坦诚交流”和“遇见美好”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讲述一个生活中生动曲折的“相处”故事,并在其中突出“真诚交流”和“主动沟通”的重要性,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中心,高扬时代主旋律,也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立意参考】

1.以诚相待,遇见美好;

2.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3.以心换心,实现双赢;

4.真诚待人,和谐相处;

5.坦诚交流,拥抱和谐;

6.交流与真诚齐飞,和谐与幸福共舞;

7.交流诚可贵,坦诚价更高;若为和谐故,二者皆重要。

【构思参考】

1.采用递进式结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先引述材料,简单分析,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与人相处中,只有“坦诚相待”,方能遇见生命的美好!即:“坦诚交流”是拥抱和谐人际关系的“金钥匙”。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坦诚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为什么在与人相处中必须“坦诚交流”,在人际交往中不“坦诚交流”带来的隐患和恶果。最后,重点分条阐述在与人相处中怎样“坦诚相待”(:1)在与人相处中,坦诚交流离不开以礼相待、与人为善;(2)在与人相处中,坦诚交流离不开将心比心、平等和谐(;3)在与人相处中,坦诚交流离不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切忌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倘若结尾能就“坦诚”与“坦陈”展开思辨,强调“坦诚”并非“直言不讳”和不分时间、地点与场合的“头脑发热”“毫无顾忌”,则又能抵达另一番境界。

2.采取对比式结构。先概述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只有“坦诚交流”,才有可能收获和谐与美好!再从反面例证不“坦诚交流”的危害,最后站在当代有为青年的视角,展望未来,畅谈“坦诚交流”之处世之道对辉煌人生的助推作用。

3.采用并列式结构。先概述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只有“坦诚交流”,才有可能遇见生活的美好。主体部分分别从与家人相处、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将来与同事乃至与其他陌生人相处等不同维度,阐述“坦诚交流”对于“个人”(“自身修养和身心健康”)、“家庭”(亲情、爱情、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友情、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每个主体段还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选择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文章在旁征博引中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思辨色彩。

【名师下水】

坦诚交流,和谐无忧

王光佑

人生就像一趟有趣的旅程,在这段美妙的时光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面对尘世的纷纷扰扰和纷至沓来的分歧和矛盾,我们当如何与人相处呢?是携带真诚主动沟通歆享和谐,还是虚情假意回避矛盾甚至是制造矛盾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坦诚交流及时沟通是化解家庭矛盾收获幸福美满的金钥匙。

正如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肖伯纳所言:“一个家庭的和谐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交流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倘若家人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如果没有相互间的坦诚交流,那么,长此以往,这个家庭必将隐患重重,不仅与和谐温馨失之交臂,而且有可能因为猜忌和怨恨而相互伤害,最终分崩离析,走向毁灭。纵然有了分歧和矛盾,倘若家人之间能以诚相待,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坦诚交流,许多看似棘手的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毕竟,家庭理应是充满爱和关怀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信任和关爱才是弥足珍贵的幸福所在。生活中,有多少家庭悲剧,不就是因为家人之间不能坦诚交流而酿成的吗?就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平时受了婆婆的气,不给丈夫说,以至于愤懑郁积被逼自遣,最终留下了千年的遗憾。由此看来,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要以诚相待。有分歧和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坦诚交流,一味回避或激化矛盾。

坦诚交流及时沟通是维系良好的亲朋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正如美国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爱默生所言:“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对纯真的友谊的热望,这是无数踽踽独行者的共同心声。但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朋友之间相处,怎么可能没有一丝分歧和摩擦呢?倘若有了分歧却固执己见不及时沟通交流,结果就会积怨深沉致使矛盾升级,甚至会割袍断义反目成仇。倘若朋友之间有了误会,大家都能冷静反思,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理性审视和权衡利弊之后,再主动与对方沟通交流,只要双方态度诚恳,只要不是原则和底线问题,再大的误会和分歧也有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然,与朋友坦诚交流并不是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友人身上,面对朋友的不同意见和抉择,我们只能忠言劝告并善意引导,倘若朋友不听,就适可而止,没有必要固执己见自取其辱。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所说的交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坦诚交流及时沟通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幸福指数的终南捷径。

仓央嘉措在诗集《问佛》中曾说:“物随心转,境由心生。”生活仿佛是一面镜子,如果你总是心怀坦诚,你就会种瓜得瓜,收获满怀的真情流淌和灿烂阳光;如果你总是阴暗狭隘,生活就会毫不留情地回馈你漫漫长夜和阴冷凄凉!坦诚交流是邻里之间的理解包容和真情互动:它可以是楼道相逢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也可以是产生误会或小小摩擦之后的一个主动问候,还可以是在别人需要关爱和帮衬时大度及时的施以援手……坦诚交流可以是一个暖心的手势、一瞥坚定的眼神,抑或是是陌路相逢时的一脸和善!只要你心怀坦荡、正直坦率、真挚诚恳,只要你时常以尊重为“桨”以友善为“帆”,你生活的航船就一定能穿越激流和险滩,最终抵达幸福与和谐的彼岸!

综上所述,坦诚交流是主动沟通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坦荡直率,是与人相处中以平等和尊重为前提的与人为善和诚挚恳切;坦诚交流不是不看时间、地点和场合的高谈阔论,也不是胸无城府不过脑子的贪图一时嘴快,更不是不懂“留白”——在盲目越界后对他人的隐私和神圣领地的肆意侵犯。作为当代有为青年,只有深谙坦诚交流之道,我们才能在与人相处中及时消除误会,凝心聚力,阔步向前,才能在坦荡与阳光中收获和谐美满的精彩人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蔺阳中学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