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文化内涵 重视文化育人
作者: 朱广英“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属义务教育阶段“重大主题教育融入课程”的思想内容之一[2]。小学阶段正是抓好立德树人的基础时期,教师该如何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把相关课程内容教好,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就这些问题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概念内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理解这一概念内涵。
其一是政治思想维度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3]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过程中,为祖国育人才,培育和践行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在当代中国,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精神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联,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对后者进行的时代性的转化发展与提升。与此同时,它还包含着在社会主义时期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而确立起来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蕴含的诸多质素,在社会主义时期与时俱进地对其内涵进行提升与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部分“主题与载体形式”中明确指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6]。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文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小学生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其二是时间维度上的社会主义阶段。我们通常按历史时间顺序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发生的历史阶段的起点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这一明确的历史时间起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文的一个特点。大部分教师在对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文的时候,对时间维度上的这一特点比较理解。
其三是文化内部维度的先进性特征。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形态是各种各样的,有外来文化、本土文化,有主流文化、亚文化,等等。我们要在课程教育中突出的,则是具有先进性特质的文化内容。[7]如何理解文化的“先进性”?从“先进”这个合成词的构成来讲,“先”字的意思是“在前头走”,即“引领”;“进”的意思是向前走。两个字的意思合在一起,“先进”即“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各种文化思想中,具有引领性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只是中国本土的文化,更是当今世界优秀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视野是宽广的、世界性的,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对此应该保持足够的自信。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8]
二、避免语文课堂中的“贴标签式”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自信时指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9]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引领性,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了解到,目前尚未见到来自权威机构的“三大文化”教材篇目认定,现有关于教材选篇的研究论文,很多是先按个人理解进行归类,再进行研究的。一线语文教师也是习惯于先对课文进行分类,再深入研读内容主题。这些分类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多单纯地按时间进行划分。但是,如上文所分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概念内涵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如果仅凭时间来认定,势必造成混淆与困惑。笔者对相关篇目做了初步统计,大致有如下五类:(1)描写革命家、伟人事迹的选文,如《青山处处埋忠骨》《难忘的泼水节》《邓爷爷植树》等;(2)描写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事迹的选文,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人民服务》《我的战友邱少云》等;(3)描写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选文,如《开国大典》;(4)描写重大科技进步事件类选文,如《千年梦圆在今朝》;(5)风景类选文,如《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简单、单纯,是否可以通过唯一的时间维度来归类呢?答案是“做不到的”。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雷锋同志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因公殉职,所体现的是革命文化精神。同时,雷锋是长在新中国红旗下的社会主义新人,“哪里需要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以雷锋的名字来命名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是影响了几代人的时代精神,这显然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究其源流,雷锋精神里包含的忠诚宽厚、仁爱之心、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等高贵品质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小学语文课文虽然为了适应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内容相对简单,但其文化蕴藉依然丰富深邃。同一文本,尤其是曾经产生深远影响的优秀文本,从不同角度解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旦对其进行单一界定,就有可能影响对其他文化内涵的深入体会,使文本丰富的思想内涵扁平化。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更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而只有课堂有吸引力,使孩子们喜欢语文,热爱学习,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才能更好立德树人。
三、通过情境教学实现文化育人
郑国民在谈到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的四个重要变化时,指出第一个变化就是“强调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树立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语文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取向,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同时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这里的“突出”并不是指这些文化内涵在课文中具有唯一性,而是说要将阅读文本中的文化精神“特别强调”出来,让学生有鲜明的思想文化印象。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在介绍修订版教材将投入使用时说:“语文教材选入反映新时代航天员、戍边英雄、科学家、教育家、一线劳动者事迹和精神的篇目。”[10]这里用的动词是“反映”,即选文“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没有说只反映了一种文化精神。因此,将选文内涵按主题进行唯一性划分,并不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教材编写者的理念。
中华文化是有延续性的,文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一篇课文,可能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又体现了革命文化内涵,还有可能是三种文化内涵都有。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避免“贴标签式”教学,而是要针对学生孩童时期的认知特点,通过生动、有趣、有感染力的课程讲授,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用先进的、优秀的思想启发人、培养人、武装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耳濡目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时代精神。
那么,如何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上好呢?笔者建议广开思路,进行情境式教学。
以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为例。中国人的蓝天梦能圆在今朝,正是航天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及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勇于探索、无私奉献、锲而不舍、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践行的结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提炼,它自然地融合在了文本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引导学生体认并践行。航天科技对于学生来讲,自带兴趣点,可以联结学校的科技节开展“科技之光”主题活动。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中国航天事业概况资料,丰富背景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课中,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介绍航天器发展的历程,交流航天事业的新动态,进行创意表达,体会航天精神的内核,感受航天人身上熠熠闪光的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和追求真理的诚信品质,感受他们用实际行动,努力创造着国家的富强,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课后,可以召开“科技筑梦未来,强国一定有我”主题班会,动手制作科技航模,借助图片、视频等汇报参观航空航天展的体验感受,等等。通过主题式学习活动,在生活化的动态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涵濡浸渍中,传承优秀民族精神。
再以《桥》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其创作源于生活。党支部书记在危难时刻表现出关爱他人、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身上所体现的仁爱、友善、平等、公正的特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映。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鼓励学生自觉践行,通过抓文学意象及其构成的艺术场景,品析文字,涵泳诵读,联想画面,体会意境,感受情感,探寻意蕴,使党支部书记所代表的党员群像,在学生心中扎下根,用平等、友善、公正、和谐的价值取向感染学生,使其滋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笔者认为,“做中学”和“学中做”是育人的良策,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对优秀党员进行访谈,探寻他们工作的足迹,了解其在工作中体现出的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等品质,真实地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其次,可以将采访过程制作成小视频,可以撰写访谈录,全班同学分享讲述,用鲜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来感染学生,使其形成深刻印象。再次,倡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学之间,生活上相互尊重、关爱,学习上相互帮助、支持,启慧赋能,努力创建和谐班集体。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优秀成果,教师应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选文教学中重视文化育人的课程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我们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化内涵,提高政治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4页。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页,第19页。
[3][4][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0页,第190页,第190页。
[7]李煜晖、白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的认知误区及其澄清》,《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1期,第78页。
[8]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学习关键词》,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3页。
[9]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12页。
[10]樊未晨:《修订版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投入使用教育部详解教材之“新”》,《中国青年报》,2024年8月28日,第1版。
(作者单位:天津市河东区缘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