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系统

作者: 张文浩 陈敏

语文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呢?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深入语文核心素养本身,研究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基于此,我们首先要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阐释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思路,其次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揭示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最后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结构系统的特征,试图完整而清晰地描绘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有何深刻内涵呢?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核心素养应是语文学科中最具学科本质的,最能体现语文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

它是语文学科固有的,而不是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够替代的。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性质,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育必须符合这一本质特点,否则会偏离其正确的轨道,丧失语文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为长期以来的争论焦点,其关乎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和现实践履,影响着语文教育全局。语文学科性质的准确定位,是正确提出语文教育目标、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找到语文学科真正发展之路的重要保证。

工具性不是语文学科的性质。第一,工具性的实质是应需,是被动被迫地用来应付生活所需,显然不是语文学科的真谛。第二,工具性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属性,我们享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探索、发现、研究世界的硕果,这种硕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快速飞跃的客观依据,都具有工具性。因此工具性不能成为任何文化范畴或类别的特有属性,尽管在“工具性”之前再冠以“最重要”和“交际”作出外延限制,这种说法依然不能成立。第三,这种说法是越过语文学科的“语言”核心而过渡到哲学的层面去定义的,它忽略了“语言”这一本质立足点,而用从这个核心发散出去的一种广泛而哲理的属性对其进行定义,必然是反裘负薪的纰缪。

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的性质。第一,人文性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拆开来看是“人”与“文化”,人的文化,文化中的人,范围之广,难以界定,显然不能反映语文学科的本质。第二,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属性。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带有人文性,无论是纸媒的、口传的、实体的,还是地域化的、民族化的文化行为和文化现象,都是人类的文化积淀,都具有人文性。难道语文的人文性比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更突出?显然无法衡量。第三,虽说“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或者是“文道合一”,但都不能代表“文就是道”。语文学科是有着道德品质、人文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但那是语言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它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表述及行文规范,虽然明确指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但是在“课程性质”这一小节,未能够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出清晰的定义和解释,因此,导致很多人都凭空地使用语文课程性质的特点来取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一表一里不可并谈。“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而“特点”则是由事物本质所决定的在特定方面的不同表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称之为性质,也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这是从哲学二元论的角度进行了折中限定,并没有从语文课程的内核逻辑给予确定。

对课程性质的科学化认识本该是一元而固定的,这样能使课程理论和实践沿着已知明确化的方向前进。以上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简单地停留在描述和归纳的层面,缺乏对理论核心范畴的钻研;相比之下,“言语性”与“语言性”在某种意义上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将语言分解为“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个人说话的行为和结果是言语,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从言语中概括出来被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是语言,语言的结构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概括,言语则是语言的具体体现。

其一,言语是个人说话的行为和结果,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从这个概念上来说,语文学科所用的教材的确是言语作品的范畴,但是学生学习言语作品的目的是学习其中所蕴含的具有共性的语言的内容。即使不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每个人也都具有个性的言语,便体现不出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了。其二,“从本质属性和构成来看,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它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1]。而言语是动态的、个性的、无限的、具有生成性的,即使语文学科的学习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也学不尽,言语既然是语言学家提出来的概念,那么观察和研究言语自然是语言学家要做的事情,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其三,广义的语言是包括了语言系统、言语活动、言语作品的,由此观之,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不是言语能代表的。其四,言语一说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纵观文化发展史,语言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文化概念,它既是承载精神的抽象符号,又是作为文化载体的实体。凡此种种,虽然言语性相较于工具性、人文性是更接近语文学科本质的属性,但事实是“言语性”不能越过语言,而成为语文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就意味着,有自己作为一门学科的根本的、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那就是语言。当然这里的语言是指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就是以语言为根本的学科教学,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性”。“语言性”作为核心,可以涵盖语文学科教学的所有目标。可以说,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依托。因此,语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一门学科,这一认识剥离了包裹在语文课程外围的层层光环,并且从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讲,它不再是外围、哲学层面上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高度概括,而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直接揭示。所以,语文核心素养突出体现“语言性”,这才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

(二)语文核心素养是三个维度的综合表现

语文核心素养应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态度三个维度的综合表现,既不能忽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作用,又不能忽视语文态度的重要作用。语文核心素养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为基础的,更重要的是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超越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内涵,能够很好地纠正过去语文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缺失。

为了形成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缺少必备的语文知识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的。但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呈现出某种知识性危机。如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仍对理解文言句式感到困难。语文知识的作用不在于学会语文知识本身,它影响着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语文课程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语文知识教学的适度回归。

语文知识的运用形成语文技能,而语文技能是通过反复实践在学生个体身上形成的较为稳固的语文活动方式。一般认为,语文技能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后来又加入了思这一维度。有人把语文技能分为语文动作技能和语文心智技能,语文动作技能指外部动作方式的语文技能,如能书写规范工整的汉字;语文心智技能指兴趣、联想等内部心理活动方式的语文技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模块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实践运用等技能。还有更简洁的划分——信息输入即阅读技能,信息输出即表达技能。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消化吸收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必备的语文技能,当语文技能熟练到一定程度便可以自觉地形成语文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语文知识也就得到了内化,语文能力也得以养成。因此,语文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追求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教育的功能不只是传授间接经验,也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和技能武装出来的不一定是人,有可能是机器,只有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洗礼才能成为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我们常常简称其为态度维度,这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主观评价及由此产生的个体行为倾向性。语文态度是形成能力品格的重要元素,推动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态度三个维度的综合表现,是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品格和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形态

形成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体现。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态度三个维度的整合,最终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特定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取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内化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为品格,而能力和品格的形成也标志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起点,语文教学活动不能离开语文知识,当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也离不开语文知识。无论是对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还是人的成长发展而言,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止于知识,人的全面发展更不能仅仅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以及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是素养的养成。因此,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品格和能力即素养的形成才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得以发展的内涵所在。只有将通过语文教育来获得语文知识转变为通过语文知识来获得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语文知识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它是如何内化成学生的品格和能力的呢?语文知识不能直接转化成为语文核心素养,对知识的复制、记忆、理解、掌握都不能形成素养。学生只有通过语文活动对知识进行加工,进而消化吸收,并运用语文学习方法,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进行内化,才能将其升华形成能力。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语文学科的知、情、意、行,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品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文知识、语文活动一道,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态度的整合,是各维度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化、积淀、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语文核心素养既指向最终的状态,又指向形成过程。

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育关注学生的品格和能力的修习涵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的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本质的体现,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态度三个维度的综合表现,最终内化为学生必备的语文品格和关键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思路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如何构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性任务。接下来,笔者将阐述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构建思路,让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系统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确定依据

其一,现代社会发展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语文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建构只有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和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课程的价值诉求。现代社会需求与学科教学的中介是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科教学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中,哪些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哪些就指向语文核心素养。2016年9 月,北京师范大学历时三年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括三个层次共六大核心素养:文化基础层次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层次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层次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层次中的人文底蕴素养,包括增强人文积淀、培养人文情怀、激发审美情趣等,这也说明,语文核心素养要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2012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工作组修订了核心素养草案,征询了多个国家几百位代表的意见,初步确定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7个学习领域,即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式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学科主要作用于“文字沟通”这一素养,即能在社会生活世界中运用第一语言进行交流,包括听、说、读、写,并能听懂或读懂各种媒体的语言。语文学科主要培养学生说与听、词汇、写作、阅读的能力,是通过语言学习来发生作用的,旨在培养人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