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暴中的革命强音与生命力量

作者: 陈丽芳 李旺

时代风暴中的革命强音与生命力量0

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收录了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此单元的单元导语如是说道:“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1]导语部分简要指明了单元学习要求,即,能够感受诗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特价值,能够理解分析诗歌中所构建和塑造的意象,能够汲取诗歌文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笔者将主要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通过对作者写作动因的探析、对散文诗本身形式与内容的阐释、对文章所蕴含的生命力量的明晰三方面对《海燕》进行文本解读,感知时代风暴中的革命强音,汲取生命奋进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探作者情感之源

“知人论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重要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初是由孟子提出的,出自“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2]。尽管该句原意是在讲一种尚友之道,但其中亦蕴含了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所谓“知其人”,就是要掌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实际,对作者本身的思想特点和精神理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从作者的角度较为精确地领会文章写作目的和文意内涵。所谓“论其世”,则是具体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图景,结合写作背景对作品进行分析。“知人论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被视作文学鉴赏的前提,使较为真实、鲜活、立体的作者形象的还原与着色成为可能。因此,“知人论世”的方法值得被运用于对散文诗《海燕》的解读中,以求为更深刻透彻地把握散文诗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做好铺垫。

首先是“知其人”,即了解高尔基的生活实际、人生经历、价值取向。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出身于社会的底层,童年生活极其悲苦,又早早地“结束了本不该结束的童年”,开始了“在人间的流浪”[3],正因为高尔基亲身经历过沙皇黑暗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所以他能与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的心声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够坚定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高尔基坚信“在我们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败类的肥沃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4],因此高尔基的作品既根植于社会现实,又能够在对社会现实的叙写中表现“目睹旧生活秩序的动摇而引发出的对未来的憧憬和浪漫主义感受”[5],带有催人奋进的革命力量,这样的力量在《海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生活的悲惨遭遇并没有让他误入歧途,反而让他磨炼出一颗坚强的内心,并将自己遭受的苦难化作刺向黑暗社会的革命利刃,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其次是“论其世”,“文学作品作为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通常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时代与社会,因此,要真正领悟其意义,就不能不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6]。高尔基创作《海燕》时的俄国社会是怎样的呢?《海燕》写于1901年3月,当时的俄国正处于1905年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在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下,俄国成了“帝国主义所有这一切矛盾的集合点”,“欧洲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7],俄国无产阶级已然将摧毁这个“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作为革命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革命的理论与工人的斗争实践结合起来,俄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1901年2、3月间,在俄国的大城市里,在社会民主工党的号召与领导下,广大群众走上街头,参与反对沙皇的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沙皇专制”的口号。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潮流中,高尔基于彼得堡喀桑大教堂旁目击了学生游行示威却遭残酷镇压屠杀的情景,为表达自己的义愤、鼓舞人民的斗争意志,高尔基根据自身的实际体验,写成了一篇洋溢着革命现实气息与激情的作品《春天的旋律》,《海燕》便是这部作品的尾声。可以说,《海燕》是在反对压迫的社会政治斗争中孕育而出的革命赞歌,整体充满了斗争的强音。

二、形神兼备——感行文抒怀之烈

中国古代艺术十分重视形神兼备,形是客观存在的物体,神是内在思想所反映在形体上的意识,所谓“形神兼备”,即是说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要有美妙的形态,而且要有几分神韵。这样的观念同样适用于文学的创作实践,文学的作用以社会存在为前提,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文字与立意主旨,必然从根本上契合时代大众所想、不负人民群众所盼,反映社会实践与现实情态。因此,在实际创作中,作者不仅应当重视“构形”——即合理安排文章段落语言结构,还应当努力做到“传神”——即努力做到文章内容与题旨立意的深刻精妙。作为一篇散文诗,《海燕》兼具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在内容上,作品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尤其是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构建了既有暴雨将至的昏暗又蕴含反抗斗争之希望的意境,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普通的散文更胜一筹;在形式上,作品采用散文结构,在结构上比一般的诗歌更灵活,亦不失鲜明跃动的节奏感。从高尔基的话中可以知晓《海燕》采用散文诗形式的原因:“可以用更大的热情,更鲜明地把我们的英雄们描绘出来,散文不足以描绘我们的人。描绘我们的人需要用和他们相配的更深的色调和色彩。”[8]

作者在“构形”方面巧下功夫,建构了三幅画面:暴风雨酝酿时的场景、暴风雨迫近时的场景、暴风雨将至时的场景。这三幅画面之间联系紧密,从酝酿到迫近,从迫近到降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文章整体结构自然连缀而成,可谓环环相扣。严谨的顺序也使矫健的“暴风雨的报信者”、“黎明前的预言家”海燕的形象更加生动,通过对不同阶段暴风雨笼罩下的场景描写,通过对暴风雨“酝酿——迫近——将至”三个场面的刻画,文章逐层完善并凸显海燕的高大形象。在“构形”的同时,作者亦认为“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语言掩蔽起来,在象征中可以注入深刻的思想内容”[9],“传神”的文章内容中饱含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与战斗热情。

第一幅画面描绘的是暴风雨酝酿时的景象,主要表现的是风暴乍起时海燕的革命激情与群鸟的惊恐万分,“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10],开头第一句,便是一幅风云变幻的海空图景,象征革命力量的“苍茫的大海”与象征反动势力的“乌云”形成了对峙局面。就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出现了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海燕,“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它身姿矫健,宛若闪电,“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11],一方面宛如弄潮儿一样积极地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传播解放思想、号召人民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一方面亦如离弦的箭一般义无反顾地冲入充满邪恶与罪孽的乌云,希冀用自己的勇敢冲破乌云,寻找到真正的解放与幸福。“碰”“冲”“箭一般”等语词之妙用,直接展现出海燕蔑视黑暗势力、誓死追寻光明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接着,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集中写海燕勇敢无惧的战斗精神:“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12]三用排比,三写“叫喊声”中蕴含的蓬勃朝气,三现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对摧毁旧世界的信心和对光明未来的期盼,气势如洪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突然,作者笔锋一转,将笔触对准了其他海鸟的丑态:“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13]“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14]群鸟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显得惶恐不安,与在大海之上勇敢地搏击风云的海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鸥没有丝毫的欢乐,它“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它本可以选择向海燕那样勇敢地飞翔,但它只选择了“在大海上飞窜”,妄图寻到安身之处;海鸭“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无法理解海燕对暴风雨将至的快乐;“蠢笨的企鹅”,平日里挪动着“肥胖的身体”,仪态雍容,装作举止安详的绅士,但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它们“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求苟且偷生。通过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作者真实再现了革命前夜俄国资产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鞭笞了他们在革命形势面前的胆怯懦弱,痛斥了他们对沙皇反动势力的妥协,更凸显了象征着无产阶级的海燕的勇敢无畏与朝气蓬勃:“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15]

第二幅画面描绘的是暴风雨迫近的情景。自然情景在这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妄图以威压震慑沸腾的大海!但在海燕前期持之以恒的“用翅膀碰着波浪”的努力下,大海早已不是仅仅翻着白沫,而是卷起了汹涌的波浪,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16],要以火热与激情撕碎乌云的重压,这意味着革命浪潮已逐渐高涨,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在革命战士的引领下接受了革命的思潮,一个“愤怒”,一个“争鸣”,说明革命群众精神面貌已焕然一新,具备了强烈的斗争意识,对革命运动表现出了澎湃的热情。但黑暗势力怎么会善罢甘休,它们制造了轰响的雷声,妄图以雷声吓退大海,狂风还“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17],在行将毁灭之际仍不甘心失去主宰天地的权力。“紧”“恶狠狠”“甩”“摔成尘雾和碎末”……狂风的行径实质上都投影出反动势力统治的残暴与对革命运动的疯狂镇压。在这天地昏暗之时,海鸥、海鸭、企鹅等毫无斗争意志的胆小鬼早已闻风丧胆、销声匿迹,只有勇敢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18],表现出豪迈的战斗热情与英勇的斗争精神。“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19]作者在这里进一步刻画了海燕的形象。先前的海燕“箭一般地直冲云霄”,这时的海燕“箭一般地穿过乌云”;先前的海燕“翅膀碰着波浪”,这时的海燕“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先前的海燕“叫喊着”,这时的海燕“大笑”“号叫”。海燕并没有屈服于乌云制造的恐怖,反而“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在风暴里高歌,在狂风中起舞。海燕为什么能够这样乐观积极地迎接暴风雨呢?原来,“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是的,聪颖机智的海燕早已预见:“黑暗的乌云终将被吹散,灿烂的阳光必将照亮海洋。”海燕确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20]这些描写,实质上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颂歌,他们面对沙皇政府的血腥镇压,不但毫无畏惧,反而更积极地动员人民群众,更积极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在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的先驱者们始终洋溢着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斗精神,他们坚信无产阶级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幅画面描写的是暴风雨将至的景象。这时的天空诡异端显、诡谲怪异:“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21]这时的大海奋起反抗、波涛汹涌:“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22]乌云狠狠地压向大海,露出了狰狞的獠牙,妄图用所谓的火焰燃尽广阔的大海。但广阔的大海具有无穷的力量,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闪电的影子仅仅只是慌乱地蜿蜒游动了几刻,便在大海中迅速幻灭。大海汹涌澎湃波涛起伏,与之前相比,此时的大海已经充满了蓬勃的伟力,不仅敢于向乌云和闪电发起进攻,而且已然拥有了吞噬乌云和闪电的力量。攻守易形,大海在和乌云、闪电的激战中占据了上风,乌云、闪电的“凛凛威风”已经悄然退去。在暴风雨即将迸发的时刻,海燕欢欣鼓舞,在海空之间纵横飞翔,高兴地向天地间散播风雨将至的消息:“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23]看着已经表现出强烈斗争精神、充满进攻意愿的大海,海燕激动十分,它要用充满豪情的高呼进一步鼓起大海的斗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声如雷贯耳、气冲霄汉,“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象征着革命先驱的海燕急盼暴风雨的来临,渴望经受风雨的洗礼,满怀抗争的热情。这一声呼唤,是对旧社会腐朽黑暗的无情鞭笞,也是对新社会的无限渴望,更洋溢着革命者的青春热情与革命斗志。革命者们坚信,唯有彻底的反抗才能造就彻底的解放,只有在严峻的环境中,才能磨砺革命的意志,只有挣脱反动阶级强加在脖颈之上的桎梏,才能赢得做人的尊严、重塑生命的意义、奏响革命的强音。猛烈的暴风雨定将洗清黑暗社会的污渍,带来新社会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