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感叹符号,回归语文本体
作者: 吴丽雯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由“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词”和“举办演讲比赛”三个任务组成。可以见出,三个任务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在教学演讲词时,往往面临着确定教学重心的问题。那么,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呢?如何确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把握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1]课程目标指向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亦言:“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2]无论语文课程观发生怎样的变迁,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关键问题。“然而,这个行为体系的原动力却是在‘思’上面,听、说、读、写,‘思’为先导。在听、读接受方面,如果不能形成思维的交汇,将可能产生曲解、误读,不能完成信息和意义的接受;在说、写输出方面,没有思维的内容或思维外化过程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情况。因此,‘思’正是语文学习听、说、读、写这四个行为体系的原动力,也是听、说、读、写能够并举协调发展的机关所在,这里的‘思’即人们所说的言语思维。”[3]学习演讲词,必然要探究演讲者的逻辑原点,去思考“为何讲”“为谁讲”“为何这么演讲”的问题,这也是还原演讲者“言语思维”的过程。
“‘演讲’在词源上是指基于语言来阐述、说明与表达。诚如《说文解字》所说,‘演,长流也’,‘讲,和解也’。”[4]演讲有特定的语体形式,“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手段,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感情,从而说服、感召和教育听众的一种表达形式。作为一种口语表达的艺术方式,比一般的随意交谈更注意言辞的严密性、规范性、文雅性”[5],演讲语体还在语言、词语、语法、辞格、章法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体系。因此,演讲词的教学切不可忽略其独有特性,失了“语体意识”。然而,当下的演讲词教学很多深陷困境,主要表现为:将演讲词当作普通议论文来教学,忽视了其独有特色。《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且有极强的现实性,整篇演讲词激情澎湃,喷薄而出。这一课的教学,应当在基于“回归语文本体”理念上,设计符合学情的情境任务驱动,还原演讲的言语思维路径,让学生在真正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树立语文本体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回归语文本体”理念的提出
演讲词的学习要回归语文本体就是要“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6],回归到语文课程本身上来,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换言之,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要紧扣语言文字,教学的核心要紧扣演讲的基本特征。那么,如何实践这一理念呢?
一方面,演讲词具有“文本——阅读”“口语——综合”两大属性。“从‘文本一阅读’的维度来看,‘用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意味着不把教材所选的演讲词视为独立的、平面的文章,而是将其作为演讲这个综合的、针对性极强的口语交际活动的一部分来处理,充分考虑演讲词演讲者、听众、情境的三维结构,有比一般文章明确得多的预设‘读者’和预期目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赏析‘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从‘口语一综合’的维度来看,‘用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意味着既要让学生学习具体的讲话方法、技巧,还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反复进行实践训练,更要引导学生在带有综合性的活动中关注现实,深化思想,提高针对现实思考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优秀的演讲必植根于深刻的、富于针对性的思想,而不仅仅是高超的口语交际能力的产物”[7]。若将教学重心放在“口语——综合”属性上,仅仅指导学生们演讲的技巧,训练学生的现场演讲等等,看似营造了热闹的课堂氛围,实则对演讲词依旧一知半解,也是对经典作品的资源浪费。因此,演讲词教学要抓住演讲文体的“文本——阅读”“口语——综合”的结合点,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还原“演讲词”的言语思维路径,才能实现“演讲词”这一文体的多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统编版教材对本单元的编写高度重视“针对性”。“演讲词的‘针对性’可区分为‘现实针对性’和‘情境针对性’两个方面。所谓‘现实针对性’,就阅读教学来说,就是既要指导学生理解演讲者‘说了什么’,又要使其理解演讲者‘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好在哪里’。所谓‘情境针对性’,即在阅读时要注意拟想演讲现场的氛围和演讲者的风采,通过模拟演讲的方式,理解演讲词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和现场情境的关系。”[8]换言之,就是要“心中有听众”,该特征实际指明了“文本——阅读”“口语——综合”两大属性的结合点。长期以来的演讲教学对“情境针对性”不够关注,而本单元的任务三也明确指出“学习演讲词”的最终落脚点——“为演讲而发”,教学实践中要切忌出现“读讲割裂”的现象。
二、“回归语文本体”理念下的具体实践
(一)锁定演讲语体,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单元编撰意图和课后“阅读提示”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揣摩感叹语段的重音语气语调语速,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演读。2.把握即兴演讲的语体技巧,明确演讲词的“针对性”和“鼓动性”。3.还原历史语境,探究闻一多的斗争精神。
在正式教学前,教师由著名作家、诗人臧克家的评价“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引出作者闻一多。再引导学生读标题,并用质疑的方式了解背景:“讲演”,即演讲,就是在公共场合下向听众讲解知识或者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观点的口头表达形式。“最后一次”,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到,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继续补充演讲的背景细节,明确“情境针对性”:
7月15日,闻一多先生主持了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追悼会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演讲。
结合背景,学生了解了这场演讲的具体原因和对象。这是闻一多“主持李公仆的追悼大会”发表的演讲,可以理解为是一篇悼词。“拍案而起”则说明了这是一篇即兴演讲。
(二)独特感叹引入,确定核心任务
教学伊始,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读后请学生谈谈朗读感受。闻一多的演讲“每一句话好像都点着火”,这一点能从“!”这一独特的标点符号中直观地感受出来。“感叹”可以增强语气,强化情感。细数后发现,全篇竟然有44个感叹号!当然,“最后一次讲演”的感染力不仅仅在于“感叹”,还在于其他的一些语体特性,这都有待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探索和归纳。
回归语文本体,旨在“用演讲的方法学习演讲”,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因此,要设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核心任务。本单元的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是以任务一“学习演讲词”和任务二“撰写演讲词”为基础,也就是说,学完“这一篇”,学生应具有“即兴演讲”的基本能力。对此,教学设计聚焦文本独特的标点“!”,创设了以下核心情境任务驱动学生的思维与实践,去归纳“这一篇”独特的语体技巧:为了培养学生对即兴演讲词的品读和模仿能力,班级将开展“超级模仿秀”活动,来模仿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活动最后我们将评选出5位“最佳模仿者”。
(三)完成准备任务,设计演讲脚本
由于教学时长有限,演讲词篇幅较长,教师要求学生截取一段感叹句模仿。模仿演讲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朗读脚本,力求表达出感叹中强烈而鲜明的情感,并谈谈设计的理由。
1.学生讨论任务要求。
如何设计朗读脚本?“脚本”是表演或拍戏所参照的底本或书稿的底本。“朗读脚本”就是对文章的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供朗读时参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设计要求:标注重音语速、语气语调,明确抒发的情感。可以使用标记符号:重读为“·”,提高或降低语调为“↑”“↓”,加快或降低语速为“__”“~”。
2.优秀演员视频示范。
为了启发大家的设计灵感,请观看优秀演员的模仿。将视频中的表演转化成朗读脚本,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表演?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交流后分析如下:重读“究竟”“竟”“只不过”“都无非”,叹出对国民党反动派暗杀行为的愤怒语气,语调上扬。重读“最”,将憎恶的语气推至极致。重读“良心”“中国人”,语调上扬,叹出对李先生英勇行为的赞扬与敬佩语气。重读“不会白流”,语速放缓,感叹出恳切的决心。重读“杀不完”“永远存在”,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叹出对光明未来的坚信。
学生交流需要改进的想法如下:重读“卑劣”“无耻”“毒手”抒发极度憎恶的语气。“遭此毒手”“无耻啊”语速放慢,一字一顿,上扬,质问语气。重读“光荣”,语调上扬,叹出对李先生的赞扬和敬佩语气。一褒一贬,形成对比,态度鲜明而强烈。
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演员的演读只是一个参照,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和把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3.学生择取片段,设计脚本,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感叹语段,大声朗读并批注,学生呈现内容如下:


重读“无耻”,语调上扬,突出反动派的残暴,重读“怎么、什么、怎样”,语速加快,强调反动派暗杀行为的毫无人性,语调上扬,表达出猛烈的抨击和对当今中国局势的痛心。慢读“很简单”,叹出闻一多对国民党的嘲讽语气。重读“疯狂”“慌”“害怕”,体现反动派的恐慌,蕴含讽刺与不屑,语调上扬,表明他们终将被打败,表明决心。

重读“千百万个”“站出来”,加快语速,提高语调,感叹闻一多对反动派无耻行径的批判和愤怒。重读“大”“强”,语调上扬,语速加快,突出人民力量强大,无惧于反动派,骄傲自豪的语气,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爱国人民终将推翻反动派的坚定决心以及对人民的鼓舞,也表现了对反动派的不屑。

第一句语调上扬,重读否定词“没有一个、不”,双重否定句的肯定语气更强烈,表达对反动派的厌恶,与反动派斗争的决心。第二句语速放缓,语调降低,发出讽刺语气,也为后面语调上扬做准备。后几句语调逐渐上扬,循序渐进,最终“反动派的末日”达到最高,表达出与反动派抗争的决心。重读“完了”“快完了”,突出人民力量之大,表达斗争胜利的信心。
4.师生评价,交流补充。

根据评价量表的标准,小组交流评价或补充,要点如下:
设计1:①“怎么、什么、怎样”一组排比句,语速放慢,突出闻一多的沉思,表现演讲者的愤懑不平。降低语调,叹出难以置信的语气。②“在慌啊”“在害怕啊”重读的同时,应该放慢语速,降低语调,突出闻一多对反动派无能的暗讽,突出深意,发人深思,令人回味。③重读几个贬义词和副词,突出反动派的无耻和疯狂。每一长句,从语速平缓到语速加快。例如“其实很简单”慢读,后三句逐步加强、加快,突出演讲者情绪的起伏变化,为接下来的高昂情绪层层蓄势,表达对反动派的强烈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