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影视资料 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

作者: 李腾飞

借助影视资料 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0

摘   要:优质的影视资料可以调动学生兴趣,补充学生生活经验上的不足。电视剧《我们这十年——心之所向》展现了十年来我国农民、农业、农村方面的发展变化,教师可将剧中有关农业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深挖故事暗线,以诗融情,展现农民对土地的真挚情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影视资源为依托创设地理情境,可解决学生农业直观经验不足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农业;情境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2-0038-0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优质的影视资源具有故事性、真实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其为主题创设情境,可以保持故事完整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补齐学生生活经验上的差异,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最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我们这十年》作为“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中的重点剧目,通过11个单元剧,展现了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变迁,被评为“现实题材创作的新突破”,其中“心之所向”单元立足浙江建德大同镇,以新农人李心瑶视角讲述其返乡创业的经历,传达出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乡村的发展要旨,见微知著地讲述十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是农业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很多地方存在小农经营意识、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标准不统一、破坏生态环境、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强国,更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尝试将“心之所向”单元融入初中地理“农业”复习课,以期达到调动学生兴趣,深切体会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提高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目的。结合课堂反馈,学生反响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心之所向”在调动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上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课标》提倡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我国农业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对农业形成了“辛苦”“收入低”“吃饭”等固有印象,大多数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了解不多。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关系国计民生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心之所向”开篇就抛出了十年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困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收入低,大量劳动力流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产生大量撂荒地。这样将尖锐的矛盾以影视资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随着故事的推进,主人公解决了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学生也跟随主角视角,设身处地地思考对策,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也为日后培养学生重视农业、振兴农业的责任心打下了基础。

(二)弥补学生农业经验不足

《课标》提出,地理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农村,“农业”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过程十分陌生,对农产品的宝贵不甚了解,对农业科技的进步了解不多。“心之所向”单元中,详尽地展示出水稻从育秧、分蘖到收获的过程和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方式。这些镜头可以弥补学生在农业方面经验的欠缺,让学生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艰辛、感受到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这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二、“心之所向”融合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分析故事脉络,创设地理情境

作为一部只有四集的小体量单元剧,“心之所向”故事节奏较快,将其融入地理教学就对教师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出较高要求:需要教师梳理故事脉络,找到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故事主线,厘清逻辑关系,设置真实合理的地理情境。

该剧主要有以下几个戏剧矛盾冲突:年轻人进城打工收入高,农田无人耕种;主人公李心瑶由于种种原因回农村发展,想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土地流转、农田建设、农业技术提高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李心瑶在政府帮助下克服困难,科学种田;历经困苦粮食丰收,但销售遇阻,李心瑶积极探索电商模式;农产品销售市场打开,但农民收入仍然偏低;三产融合,积极提高农民收入。

基于以上几点戏剧冲突,教师不仅可以设置连贯的真实的地理情境(一镜到底),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还可以将农业的有关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深挖故事暗线,增强家国情怀

“心之所向”除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明线之外,还有一条暗线贯穿其中:从农村青年宁愿家乡土地撂荒也要进城打工,到主人公受到父亲对土地深沉情感的感染回到家乡,最后吸引大批青年人回乡创业。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完成了跨时代的接力,两代人的互相传承中,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逐渐消解。在这个过程中,“心之所向”还以诗融情,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元素作为农民对土地的真挚情感巧妙地植入其中,这也成为“新农人”选择留守的情感触动和内在行为动机。这些情感元素可以熏陶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热情。

三、“心之所向”融合“农业”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农业”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本节课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了中国农业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了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往往更加注重对中国农业分布的讲述,这会导致学生对科学技术在农业活动中的应用理解不够深入。故笔者的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在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农业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展现我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视频资料,分析农业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2.认识农业发展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3.了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4.体会党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见附表)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情境完整,较好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和真实案例融合,用真实情境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探究问题的设置方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

【本文系邯郸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YB09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2]薛   雷.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信阳师范学院,2015.

[3]曹芝恩.在汉语教学中开设影视课程的研究与探索[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常红霞.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