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初中物理形象思维培养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构建
作者: 张颖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形象思维,而且能够实现学生生活化物理思维的转变。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分析,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并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实验,对物理属性进行研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实现物理作用。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和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更科学有效地阐述物理教学过程和思路。
关键词:初中物理;形象思维;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2-0045-04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物理并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它应当关注社会,与学生生活相贴近。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入物理的世界,探索物理知识的奥秘,对物理有更全面的认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物理小知识就蕴藏在我们的生活细节当中,物理与生活的融合,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了便利和指导。物理学科是一门丰富的自然学科,不可能完全脱离生活存在,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应拓宽思路,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应当以教材为基础,设计更加丰富有趣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情感共鸣,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物理思维,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对于初中物理教师来说,要将生活实例融入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身边的物理现象,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的内容,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让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一、生活化教学与物理形象思维的转变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只有和生活相融,才能产生生命活力。”生活化教学与初中物理学科的结合,就是将生活经验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在物理中体验生活现象,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将物理中那些抽象知识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物理是初中阶段的新学科,也是基础学科,强调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开拓和培养。生活化教学就是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转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形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转变、具象思维转变,让物理回归生活。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是物理概念,其核心是物理规律。如果教师仅仅传授给学生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则会影响学生想象力的展开,仅仅将关注点放在表象认知上面,难以将生活和物理相结合起来。由此,物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如果仅仅死记硬背,没有形象的支持,则难以将物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物理形象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感知物理,并在思维转变中具化物理概念,唤起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并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过程构建策略
(一)通过生活感受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教学具有抽象性特点,应当注重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参与性,培养他们的物理兴趣。教师要抓住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时段,设计更生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其中。教师也要和学生增加互动交流,将生活和物理结合起来,通过举例、实验、信息技术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物理学习的起点,也是引发后续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先提问,再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进行思考回答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主动提出问题,自发产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进行实验,在动手过程中感知物理的奇妙,以及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才能将生活素材和物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学习实践的机会,也加深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感知。
(二)运用生活经验认识物理规律
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物理学习相结合,能够使他们自觉地分析总结。当然,这些生活经验并不完全是正确的,有的可能只是片面的,有的可能是错误的,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理解物理知识和规律产生干扰,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帮助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总结出物理规律,运用实验让学生对原有经验有更清晰地认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运用到物理实验中,可选用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也可选用生活中的废旧物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拉近学生和物理实验的距离,也让他们对生活和物理的关系有更直观的认知。
(三)运用实例拓宽学生思维
物理是一门丰富而有趣的自然学科,通过观察和实验,让我们对物理和生活的关注和了解更加深入,在发现中找寻问题答案,以实验手段不断探索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物理概念的提出和生活发现密切相关。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本能,转换他们的物理形象思维,帮助他们不断联想出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物理知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索中。
(四)运用物理作业解决生活问题
物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将生活作业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中,不仅打破了传统物理教学中的作业问题,也让生活作业与物理学习结合起来,真正找到了生活和物理的学习契合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业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物理作业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记忆。教师布置的物理作业也应当打破单一固化模式,在物理教材的基础上设置多样化的学习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选择生活化的物理作业,可以多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帮助学生转换物理思维的作业。作业中的试题也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兴趣的基础上,在生活化作业的完成中,加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考,让更多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三、促进初中物理形象思维培养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构建
(一)利用电影等课堂活动引入物理概念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理念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好的体现。以初中物理“运动与力”的惯性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播放电影的方式引入惯性概念,吸引学生注意力。电影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结合电影中的片段,提出问题:当快速抽掉桌上的桌布时,桌上的杯子为什么没有掉下来?教师通过电影引入新课内容,学生在集中观看时会产生猜想,电影中的现象是否真实,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会使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师会准备相关工具,让学生开始自行实验,学生按照电影中的情形和步骤设置实验现场,展开实验,并观察水瓶的运动状态。教师通过讲解其中用到的物理知识不仅解开了学生的疑问,还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如此可使学生从表面的观察上升到了物理知识的理性学习。
(二)利用生活化素材探索物理特征
通过物理课堂教学,学生认识到物理特征,培养了物理思维,并开始在物理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从生活化素材中探索物理知识,通过教师指导提问,学生将生活和物理联系起来。教师再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中,发现了物理现象的变化。教师在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从中发现物理原理。教师的这种实验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观察中轻松概括出相关的物理特性,并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用于物理实验,他们可以将更多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尝试,进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物品的关注。
(三)利用生活实例拓展学生物理思维
在初中物理关于“惯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由惯性导致的现象,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出原因。其中,原因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学生由最初的观察到思考的转变。在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讲解,和学生共同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从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例如学生坐车时,车子突然刹车,学生会自动向前,然后再停下等等现象,都能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物理惯性知识。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教授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教师还可以在现场演示物理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进行记忆,对生活和物理的关系有了更清晰地认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展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掌握,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能够以更辩证的视角看待事物。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验器材演示例如隔空挥拳熄灭蜡烛、水瓶晃动水先动还是瓶先动等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发学生对于固体等多种物体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内容。这些实验能够激发起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真正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布置生活作业解决生活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布置生活作业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通过寻问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现象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适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不用一直蹬脚踏板,即使在中途停止蹬脚踏板,自行车依然能够向前运动等。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分析这些物理现象,思考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惯性,生活将会变成怎样等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目的是让学生将物理中的惯性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结语
物理是一门学科,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化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多价值。通过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提升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有用性和不可或缺的地位,更好地爱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物理实验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废旧物来实现,既培养了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还能够发挥实验效用。初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地关注和重视,但同时也不得不面临一些阻碍和挑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素材时也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角度进行物理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对物理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生活化教学是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但不意味着将所有的物理知识都与生活结合起来,生活化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方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学科,培养物理思维。不可否认,这需要在教学模式上面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物理学科内容、学生学习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使物理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转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提升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形象思维的培养也使初中物理课堂实现了创新,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在不断发生改变,物理知识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生活。
参考文献:
[1]孟慧姣.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2]朱 龙.浅析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中学物理,2016,34(6):85~86.
[3]戚炜炜.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打造生活化课堂[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0,(11).
[4]徐皓漪.以史为鉴 砥砺前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有感[J].第二课堂(D),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