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赏析及教学启示
作者: 王翠敏 王金刚摘 要:2023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真实生活为载体,以学科主体内容为依托,以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考查为重点,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了对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赏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8-0005-03
一、试题亮点
2023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试卷结构保持稳定,1~10题和第22、23题为客观选择题,共26分,占整张试卷的21.7%;24、25题共6问,每问分值2、4、6分不等,为学科单独的主观题,共19分,占总分的15.8%;28题是政史综合主观题,其中第4~6问是道德与法治部分,分值分别为6、6、3分,共计15分,占总分的12.5%。试卷在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发展。
(一)引领思想价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试题深挖学科育人资源,凸显课程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1.注重考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政治认同。试题在润物无声中将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融入到试题的情境和任务之中,将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融为一体,实现了综合考查。第1题列举国家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增强道路自信;第6题讲述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故事,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增强制度自信;第22、23题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2.注重考查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试题体现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第3题,以打击养老诈骗为话题,引导学生体会法律和法治的价值,增强法治观念;第4题,用宪法宣誓仪式、“宪法晨读”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国家尊严、增强宪法意识;第24题(2),用“违法必担责,维权要依法”的思想观念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3.注重考查学生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健全人格。试题注重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考查,引导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第2题,以“雷锋存折”续存活动为情境,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同理心,养成扶危济困、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行;第24题(3),通过对小区微信群侵权风波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体现了培育健全人格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第25题(1),通过思考作为中国人应具备什么品格,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品质,培育健全的人格,做自信的中国人。
(二)以时代生活为背景,滋养学生自身成长
试卷以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为载体,从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时代故事。情境既涉及国家层面,也涉及社会生活层面,展现了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社会进步的美好画卷、人民奋进的时代风貌,使试卷充盈着刚健自信、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1.试题紧扣时代脉搏。试题涉及的热点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击养老诈骗、人大常委会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确保粮食安全、中老铁路建成运营、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和文化等。这些热点的呈现,能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第7题,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为话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粮食安全,增强社会责任感;第9题,以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里西部铁路建设成就为载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为伟大祖国成就感到自豪。
2.试题厚植生活根基。生活化的理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试题情境的创设以时代生活为基础,以“我”为原点,涉及“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我与世界”“我与自然”领域,代入感强,生动诠释了课程内容来自生活,学习课程是为了生活的理念。第2、24题反映“我与他人”;第4、5题反映“我与社会”;第6、9题反映“我与国家”;第8、10题反映“我与世界”;第28(4)反映“我与自然”。通过增强试题的时代性、情境的生活性、任务的实践性全方位体现课程的生活属性,传递生活化的理念。
(三)依托能力思维,筑牢学生成长之基
1.试题坚持“无能力不成题”的原则,注重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到高阶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均在试题中得到考查。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和层次性主要是通过“一能多题”和“一题多能”实现的。“一能多题”,即一种能力的考查在多个题目中出现,以体现该能力在解决不同问题中的价值。综合能力作为高阶能力,分别在第3、4、5、6、8、10、24(3)、25等题中进行了考查。“一题多能”,即一个题目考查多种能力,以体现解决问题需要不同能力共同起作用。第28题(4),考查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
2.试题坚持“无思维不命题”的理念,加强对学科思维方法考查。试卷中每个问题都体现着多种思维方法,要求考生在思考、分析、探究的基础上,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以表现学科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第2、9题,是在理解、分析现象的基础上作出基本价值判断;第1、6题,是透过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本质;第4、24(3)题,是基于基本事实升华思想认识;第3、24(2)题,是发现并建立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7、25(3)题,是由观点生发感悟和启示。这既是对学科能力的考查,也是对思维方法的考查,实现了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融合考查。
(四)凭借综合探究,助力学生解决问题
新《课标》明确“试题任务要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使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道德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表现。”
1.试题的任务设计突出综合性、应用性。试题实现了在主题统领下的综合考查,既关注不同年级、不同板块、不同课题之间的联系,也关注不同任务、不同能力、不同素养之间的联系。第24题(3)要求学生谈谈“上述案例对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有哪些有益启示?”学生在对案例正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多角度组织答案。学生可从健全人格、道德、法治等多角度作答,实现综合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该题综合考查了学生核心素养,实现了由学会“解题”向学会“解决问题”的转变,由学会“做题”到学会“做人”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
2.试题的任务设计突出探究性、开放性。试题以多样化情境为载体,设计指向清晰、限定明确、注重探究、开放有度的任务,引领学生基于不同经验,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思路,提出不同解决方案;25题(3)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确定一个与强国相关的素质,并说明理由。这样设计任务,学生选择空间大,答案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涵盖核心素养多。为适应任务设置开放性和探究性强的特点,试题给出了三个示例答案(供参考),提供了等级评分量表,本题分值由2022年的5分变为2023年的6分,等级评分量表由2022年的三级变为2023年的四级,开放性探究性进一步增强。
二、教学启示
第一,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明确教学方向。《课标》是教学和命题的根本遵循。要增强《课标》意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组织和实施教学,突出教学的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中要明确每一个教育主题的内容要求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学段学业要求。注重对学业质量表述和学业水平测试的研究,坚持依标命题、依标授课。
第二,扎实基础知识,建立纵横联系。河北省道法试题特别强调考查综合知识和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使学生综合性地掌握知识。夯实基础知识,做到熟记课本知识点,全面掌握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基础知识的贯通能力。在复习中,为避免知识的碎片化,要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逻辑对知识进行排列、组合,建立本学科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更清晰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科知识更好地为培育核心素养、形成关键能力服务。
第三,关注现实生活,让课堂鲜活生动。试题突出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不考查知识的机械记忆,这引导教学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基于真实、鲜活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灵活运用,让教学内容在生活情境中“活”起来,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第四,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学生能力。纵观2023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既凸显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考查,又把能力考查与思维品质要求融为一体。教师要善于对每个试题进行剖析解答,清楚试题考查了哪些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是怎样考查的,增强重学科能力培养、重思维品质培育的意识。复习中,教师应精心选择素材,创设多样的情境,设计分析、综合、评价等层进式“问题串”,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思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
2023年河北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强化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教师应积极适应变化,主动学习《课标》和中考评价体系,备考复习必须紧紧围绕“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进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打造高效课堂,真正落实“必备知识”、培养“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厚植“核心价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