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课标·巩固“双减”政策·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 许九奎摘 要:2023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依据课标命制,进一步巩固了“双减”政策,有效地引导了教师开展核心素养立意下的教学研究,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试题具有紧扣课标,重视基础,引导教学;精选情境素材,优化问题任务,彰显化学价值;信息载体丰富,突出对化学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等特点。为此,教师应研读课标,扎实开展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重视教科书,夯实基础,增加学生能学好化学的底气;加强实验与实践,多给学生一些真实体验的机会,以此增强化学课程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走向常态。
关键词:初中化学;2022年课标;中考化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8-0036-10
一、2023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特点
2023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化学与综合部分(以下简称“2023年河北中考化学”)结构保持稳定,依然是选择题、填空题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应用题四种题型。试卷依据课标、紧扣教科书,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维度全面、呈现形式多样、难度进一步降低;试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能源、环境、现代科技、新材料等方面的情境素材,突出对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相对真实情境下具体问题能力的考查;着力体现学生对教科书中实验,尤其是课标中要求的必做实验原理的理解。河北中考化学很好体现了试题的育人功能、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素养水平,试题考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会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素养。
(一)紧扣课标,重视基础,引导教学
“2023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紧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课标》),渗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课标》理念,加强基础性、增强应用性、突出实践性。试题涉及到近20个基本化学实验、16个常见化学反应(有4个需要写出化学方程式)、68种常用化学物质、80多个知识点。各题考查目标完全依据课标要求,围绕主干内容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没有偏题、怪题和超标题,试卷整体难度进一步降低,没有难度系数低于0.4的难题。整套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要依标教学,将“素养导向、减负提质”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第2题考查有机合成材料的相关知识;第3题考查学生对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水的正确认识;第8题涉及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秸秆还田与生态农业、垃圾回收与资源利用、废弃电池处理与防止污染等方面的科学常识;第29题涉及到厨房中常见食材、安全用火、餐具清洗等所蕴含的化学知识。这些试题在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学习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第4、5、10、11、13、31题,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变化与转化等的学习水平,突出对学生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结构观、转化观等主要化学观念和模型建构、证据推理等常见科学思维素养的考查。
第1、6、7、14、28、30、35题,涉及到液体的量取、物质的加热、物质的溶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等化学实验,选材均来自于学生必做的实验或重要的教师演示实验,考查学生安全操作、科学观察、数据处理等基本化学实验技能,考查学生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反应规律、进行物质的制备和检验等活动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些实验与探究类试题,重在引导教师重视实验的落实,尤其是要给学生自主参与实验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做实验、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正确操作、全面观察、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结论等能力。
(二)精选情境素材,优化问题任务,彰显化学价值
2023年河北中考化学注重从生活实践、工农业生产、科技前沿、绿色环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选取情境素材,精心设计问题任务,引导师生认识学好化学对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命健康、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责任担当意识。
第4题以荧光灯内使用钨酸钙作涂层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式、化合价的认知水平;第5题以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黏土烧制砖的过程为情境,考查学生从宏微结合的视角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水平;第29题以厨房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为情境,巧妙设计融入营养素、灭火原理、乳化作用、防止铁生锈等方面的问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第31题以高炉炼铁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变化与转化的逻辑推理、运用化学用语进行准确表达等能力;第35题以登山运动员登山时常用的供氧剂为情境,考查实验操作、氢气的性质、二氧化碳制取、酸碱中和反应、试剂的保存等必备知识和提取信息、数据处理、分析解释、归纳总结等关键能力,以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念。
(三)信息载体丰富,突出对化学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2023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中与化学有关的图像有20幅。第1题通过4幅基本实验的操作图,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仪器的识别和使用能力;第4题不仅提供了钨酸钙的相关科技信息,还提供元素周期表中所呈现的钨元素信息,考查学生整合并处理多元信息的能力;第5题以微观示意图呈现化学反应,考查学生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运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能力;第6题以氯化钾在不同温度下溶解的实验流程图和文字数据,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第7题以坐标图呈现实验过程的信息,考查学生数形结合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第14题通过图示实验和相关现象的描述,考查学生基于事实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第28、30题通过图示实验,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对实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能力;第31题以框图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化水平及分析推理能力;第35题以文字叙述结合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图、坐标图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考查学生综合获取信息并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第36题通过文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相结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这些试题通过多种多样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考查了学生通过提取信息、分析比较、数形结合、宏微结合、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以及用化学用语进行科学表征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
二、典型试题分析
【试题6】20℃和60℃时KCl的溶解度分别为34.0g和45.5g,图1所示为对KCl进行的溶解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中溶液为KCl的饱和溶液
B.②中溶液的质量为25.0g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①<②=③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②=③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将题中具体数据和实验示意图结合,分析、推理①、②、③溶液是否饱和,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能力,更多是考查学生“定量认识溶液的组成”和“系统思维”的水平。选项A,根据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0g,可知100g水中最多溶解34.0gKCl达到饱和,推理得到10.0g水中最多溶解3.4gKCl达到饱和,①中加入5.0gKCl不能完全溶解,因此,①中溶液为KCl的饱和溶液,故选项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B,②是在①的基础上又加入10.0g水,达到20.0g水,最多能溶解6.8gKCl,故未溶解的KCl固体会全部溶解,溶液的质量为:10.0g+5.0g+10.0g=25.0g,故选项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C,②到③的过程温度升高,没有继续加入KCl固体,所以溶质质量②和③相等,①中有未溶解的KCl固体,溶质质量小于②,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①<②=③,选项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D,结合对选项A、B的分析,可知溶液①是20°C时KCl的饱和溶液、②是20°C时KCl的不饱和溶液,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①>②,②升温到③的过程中没有加入溶质、也没有加入溶剂,忽略水分的蒸发,可知②和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即溶质的质量分数为①>②=③,选项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阅卷反馈显示错选A、B的学生分别超过10%,错选C的学生接近25%。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不能将物质溶解的过程和图示的实验操作建立真实的关联;②从定性、定量角度,结合溶解度的概念,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估算、计算能力不足。
教学启示:一是要重视做教科书上的物质溶解、结晶等相关实验,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含义;二是帮助学生从定性、定量视角对溶液的成分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思维模型,并通过精选习题,使学生学会科学选择数据计算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试题7】向盛有a g铜锌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稀硫酸,该过程中剩余固体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ZnSO4
B.N点时,生成气体的总质量达到最大
C.N→P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
D.该铜锌混合物中锌的质量为(a-b)g
试题分析:本题以铜锌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过程的坐标图,考查学生依据金属活动性、酸的化学性质结合图像信息对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溶质成分、生成气体的质量、溶液的酸度等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有“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该题首先根据锌和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判断出加入稀硫酸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铜不反应。选项A,随着稀硫酸的加入,锌不断参加反应而被消耗,所以剩余固体质量不断减少, M点时,锌有剩余,稀硫酸中的溶质被完全消耗,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锌,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B,N点以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N点时锌恰好被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总质量达到最大,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C,N点以后由于加入的稀硫酸不再发生化学反应,故溶液的酸性随着稀硫酸的加入不断增强,对应的pH应不断减小,选项C错误,符合题意;选项D,由纵坐标的含义可知,开始时铜和锌的总质量为a g,到N点时反应结束,剩余的铜为b g,则减少的质量(a-b)g就是混合物中锌的质量,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阅卷反馈显示,错选A的学生约占20%,错选B、D的学生分别接近10%,这些学生的问题主要是数形结合、系统思维、证据推理、建构模型等的科学思维水平低,不能将化学反应的过程与坐标图的信息有效结合,分析出各个阶段实际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教学启示:第7题是一道能明显区分学生学业水平高低的试题,试题命制年年创新,即便是同一个化学反应,也会从图像、设问等不同视角、出其不意地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数据、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备考中,学生靠大量刷题,不仅不能提高得分率,反而会降低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教师要多给学生结合具体变化分析图像、评议图像和自主作图、讲图的机会,提高学生有效提炼关键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试题30】根据图3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稀释浓硫酸的实验。试剂X是
;为使溶解时热量及时散失,防止液滴飞溅,应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并 。
(2)乙是铁丝燃烧的改进实验。①将加热至红热的铁丝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集气瓶中(如左图),铁丝不燃烧。②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该反应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将铁丝再次加热至红热伸入集气瓶中(如右图),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 、放出大量热、有黑色固体生成。对比①②,说明影响铁丝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