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于学英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导向,通过融合精读与略读方式,打造深度阅读模式,完善阅读评价等措施,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阅读模式;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4-001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凸显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地位。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技能,而整本书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

课程标准重视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为有效响应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应当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重视发挥整本书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整本书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难以取代的重要位置,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将传统的阅读教学与新时期的阅读教学进行融合,该形式与传统的单篇短章阅读相比较,有着内容丰富、阅读结构完整的优势,应用的主题也更倾向于多元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上逐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结构,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能够实现学生阅读速度的快速、有效提升,充分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整本书阅读的落实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在阅读过程中逐步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拥有完整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文字的熏陶濡染下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综合性成长。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方法意识,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本质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最为重要的阅读方式。中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基础养成阶段,必要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提倡整本书阅读是为了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传统的篇章阅读知识量小,学生从一篇篇文章中学到的知识也相对细碎,而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拥有完整的认识与了解,丰富和扩充自身的知识量,明白不能依靠单篇文章的阅读实现能力提升,只有借助整本书阅读才能使自身充分接受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体验。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融合精读与略读方式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了解书中的内容,但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大部分的阅读任务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读书,而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知识、思维与素养的综合提升,因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合有效的阅读方式,从而实现高效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融合精读和细读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分析比较与联想能力的提升,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需要阅读的书籍,了解书中大致内容,并决定后续是否需要进行深度阅读与精读。如果需要进行精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最有阅读价值的部分进行精读,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下对上下文进行阅读与分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比如在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名著时,教师应在课堂中先为学生讲解这本书的作者与创作背景,让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和作者的思想进行连接。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书籍的目录,大致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根据目录将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少年保尔的反抗和生活、保尔在战场杀敌、建设者保尔的工作、保尔和疾病斗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进行阅读,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在学生基本了解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需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值得深思的内容进行精读,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内容中呈现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进行有效分析,深入探究保尔的经历对其思想与性格产生的影响,深化自身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学习保尔直面困难、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学生掌握略读与精读的阅读方式后,可以将这样的方式应用在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实现其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打造深度阅读模式

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积极成为学生的阅读助教,在阅读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平等、有效的对话,为学生的阅读过程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并探究科学的阅读方式,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书籍上进行批注,使其更加详细地了解文章内容,并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教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以文章内容为基础,为学生搭建科学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故事内容,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悟,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浒传》时,学生在阅读中,应主动结合梳理好的故事情节,感受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节衔接。教材中给出的部分是《智取生辰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吴用等人是怎样获取生辰纲的。教师在课堂中先让学生进行分段阅读,找出选段中的主要人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杨志是描写最多的人物。教师根据这个人物,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思考丢失生辰纲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能实现其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完善阅读评价模式

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还应当建立完善的阅读评价模式,并在阅读活动中获得阅读反馈,为后续阅读活动的进行打下基础。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阅读反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通过反馈的内容,可以正确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重要性,为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教师在实施阅读评价时,应当设计阅读成长评价,即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每周或每月的评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析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分享书籍中的重要章节和人物,在课堂中阐述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能了解学生的书籍阅读情况,通过学生选择的描述重点,判断学生现阶段的阅读能力,最终给予客观的评价结果。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阅读需要保持的优势,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灵活应用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到科学有效的阅读方式,还能深入品读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实施完善的评价模式,能使学生逐步强化自身的阅读能力,接受美的熏陶,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艳飞.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3,(25).

[2]孙丽娜.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4).

[3]王秀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型[J].中学语文,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