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

作者: 肖文成

摘   要: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等五方面的核心素养,建议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为例,通过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人文遗产具体的史实,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唯物史观;了解家乡时代变迁,构建时空观念;辨析乡土史料真伪,培养实证意识;融入乡土教学资源,习得解释能力;传承本土文化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乡土资源;沧州青县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4-0047-03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历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方面的核心素养。《课标》指出,要“多方面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建议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真实地感知历史,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现以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乡土历史资源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来培养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理论性较强的历史哲学,初中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储备欠缺,让其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进行历史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机械灌输,而是通过选择学生身边熟悉且易于理解的素材,让其自身理解,才能将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选择贴切的乡土史资源,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历史思维,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如,在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可补充以下史料:改革开放前,青县古庄子村的社员们一直过着“吃粮靠国家、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活。为此,1977年村党支部,决定实行包产到户。之后,该村的农作物不但种得适时而且管理得当,分配到户后,劳动力由过去不出工的包产,出现“男女老少齐上阵,白天黑夜洼里滚”出工的现象。该村很快摘掉了缺粮的帽子,还添置了20多头牲口和10多辆车。该村的包产到户成为沧州地区的星星之火。通过讲授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唯物史观观点。

二、了解家乡时代变迁,构建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石,也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任何历史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抽象性,初中学生难以形成在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掘身边的乡土史资料,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梳理乡土史资料,通过直观的体会感知历史,建立历史事件产生、发展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改变历史思维模式。

如,在组织“在身边发现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以“青县历史沿革”为主题,设计青县历史沿革年代尺,要求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年代尺上标注当时青县的隶属地,思考“青县的历史可以最早追溯到何时?”并结合部编教材中的相关地图查找“西周时,青县区域为哪一诸侯国所属?”“秦朝时,青县区域为哪一郡所属?”“元朝时,青县区域为哪一行省所属?”通过活动,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中整体认识到家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盘古开天”神话传说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中,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同时对《课标》要求掌握的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地方行政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此,可帮助学生掌握构建时空观念的方法,认识到构建时空观念重要意义,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再如,纵贯青县南北的大运河段,是206年曹操为便利军运,令董昭开凿的人工运河——平虏渠。608年隋炀帝为满足北方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求,在平虏渠的基础上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永济渠,与今南运河河道基本相同。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开通大运河”一目时,可让学生搜集大运河青县段的相关资料,并结合《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思考,大运河青县段最早可追溯到何时?这段运河属于隋运河的哪一段?当时开通运河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如此有利于在时空上让学生掌握大运河知识。

三、辨析乡土史料真伪,培养实证意识

乡土历史资料内容庞杂,有别于正史。有些史料内容思想消极,不符合时代要求;有些史料靠民间流传,夹带着传奇和神话色彩;有些史料为个人所写或源于民间史书,其真实性、科学性有待考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料的不同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主要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史料去伪存真的能力。

如,在教学“戊戌变法”“公车上书”一目时,一名姚姓学生说自己祖上先人姚曰焜曾参与过1895年的公车上书。为辨析此事真伪,教师发动学生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材料进行考证。通过考证,当时在上海出版的《公车上书记》中的“公车上书题名记”,明确列出了青县参与公车上书的三位举人:“郑蜀江,号锦川,天津府青县人;李恩铭,号伯臣,天津府青县人;姚曰焜,号矞宸,天津府青县人”。同时,在青县《姚氏族谱》中记载“姚曰焜,清光绪己丑科(1889年)恩贡举人,光绪二十一年参加公车上书”。在民国十九年(1920年)编纂的《青县志》“科名篇”和茅建海在2005年《近代史研究》发表的《“公车上书”考证》一文中,都明确记载了青县参与公车上书三位举人的姓名。以上考证活动,将口述、实物、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摆在一起,从人物是否真实存在、功名取得时间、具体活动记录等方面互相印证,证明1895年青县举人郑蜀江、姚曰焜、李恩铭参与了公车上书。该考证活动拉近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严谨科学的实证意识。

四、融入乡土教学资源,习得解释能力

《课标》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培养的关键能力。由于历史叙述者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地位、立场观点不同,在叙述时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对同一历史史实有着不同的解释。初中生受学历水平、思维心智等方面的制约,历史解释能力的习得在历史学习中较为困难。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相关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形成成熟的、带有独立思考的历史认知,最终达成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

如,在教学“义和团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适时引入义和团在青县活动的一段史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直隶总督李鸿章奏称:据署青县知县周世铭详称:青县武监生郑升平及其长子壬午科文举人郑蜀江,次子文生员郑阅江,唆讼暴横,控案累累,先经道府访拿幸免。本年“拳匪”事起,郑升平率其二子在家设坛,并令合家妇女练习红灯照邪教……请将郑蜀江革去举人,郑升平、郑阅江一并革去衣顶,由县拘拿,按照所犯情节,严行审讯,照例惩办,以隶法纪。”(摘自《义和团档案史料》)。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郑蜀江被革去举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中的“拳匪”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拳匪”?通过研读以上材料可见,奏报是当时代表清朝统治者利益、站在清朝统治者立场的地方督抚李鸿章。通过解答,让学生深入了解“义和团运动”,提高解释能力。

五、传承本土文化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教师不能依赖教材中的知识,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体验,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家国观念。本土文化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他们渴望也需要通过乡土历史资源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乡土文化,以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因此,乡土历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的良好素材。为此,为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笔者深入挖掘青县乡土历史资源,精心选择当地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撰写了《魅力青县 盘古故里》校本课程读本,通过开设选修课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的补充,让学生品味乡土历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如,青县是“盘古文化”的发祥地,《青县志》《元史》《河间府志》《畿辅通志》《皇朝通志》等均有“盘古墓、盘古沟、盘古港、盘古里、盘古潭、盘古庙俱在青县”的记录。在讲述“人类的起源”时,可通过校本课程读本中《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以及当地的盘古遗迹,让学生了解远古文明,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再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县马厂炮台”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炮台。布满弹洞炮眼的马厂炮台,既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清末的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走上共和之路的历程,又彰显了中国人民抵御外敌侵略者、创建新式军队反对封建统治者的不屈意志和革新精神。

总之,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3]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著.中国地方志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