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融合实验探究
作者: 胡秀贞摘 要:“双减”背景下,物理课堂是做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实验成为课堂的亮点,以“探究浮力反作用力的大小”为例,通过真实情景引入,提出有效问题; 根据有效问题,分清主次实验;合理安排实验,培养实验能力等策略有效设计融合实验,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初中物理;任务驱动;融合实验;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114-02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不减弱学生的能力培养。融合实验既能解决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实验设计可以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锤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的主体。融合实验是在学生熟知的实验基础上建立的综合实验,即一个问题的提出,需要几个实验进行融合方才可解决。学生在各个知识之间构建网络体系,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重新思考,重新构建实验。在新问题、新背景下,教师引领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品质。
一、有效设计融合实验
(一)真实情景引入,提出有效问题
美国物理教师协会主席乔·梅尔曾引用他老师的一段话,“讲给我听,我将忘记……;演示给我看,而我将记得……;与我有关,我一定要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果学生能亲自解决,其知识运用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一个有难度但又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享受克服困难带来的乐趣,从而养成探究的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根据有效问题,分清主次实验
融合实验用到的知识点不止一个,对基础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对于声、光、热、力、电学五个部分中的实验了如指掌,即每一部分实验有多少个,做到心中有数;每一个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要把握好。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做到不迷失方向,不凌乱无序,能够根据有效地探究问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检索,找到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更加熟练地运用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进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教师开展融合实验,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学情,如知识储备、学生层次;准备好所有用到的器材;预测实验中会遇到的问题等。由于融合实验比单个知识点实验复杂,需要的时间更长,教师需要合理规划上课的时间,不浪费每一分钟;合理规划每一个实验步骤,做到实验井然有序。
二、融合实验的实验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设计了“探究浮力反作用力的大小”的融合实验。
【实验背景】学校买来了很多医用免洗洗手液用于消毒,这种液体比较粘稠,有酒精味。小明想用比较密度的方法鉴别洗手液是不是酒精,于是他对该洗手液密度进行了测定。
【实验器材】电子秤、烧杯、细线、实心铝块、洗手液。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洗手液,放到电子秤上读出示数;2.把系好细线的铝块浸没在洗手液中保持静止,读出示数;3.将铝块缓慢沉底后松开细线;4. 通过三次示数求出洗手液的密度;5.对比洗手液的密度和酒精的密度,鉴别洗手液是不是酒精。
实验结束后,小明想:乙图(图略)中铝块放入后示数增加了,增加的物理量(浮力的反作用力)和铝块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吗?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
通过以下步骤来分析小明的问题。
首先,确定在此情景中,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乙图(图略)中增加的物理量(浮力的反作用力)和铝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等?
第二,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当放入铝块后电子秤的示数增加了,增加的物理量是什么呢?(2)增加的物理量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3)这个物理量怎样通过实验呈现出来?(4)什么样的融合实验能解决该问题?
第三,根据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实验器材,如天平和砝码、溢水杯、铝块、细线、胶头滴管、烧杯、水等。
第四,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1)在溢水杯中倒水到溢水口,放到天平上,加减砝码使天平平衡(图略);(2)把铝块慢慢浸入到溢水杯中(不沉底),用烧杯接溢出的水,观察到天平再次平衡。
第五,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溢出的水的重力和天平增加的压力相等。
第六,根据所做的实验进行分析。根据浮力知识——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可知天平增加的压力就是浮力的大小,得出结论:浮力和它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由此,通过小明的问题引发的融合的基础实验有(1)天平的使用;(2)杠杆平衡条件;(3)阿基米德原理;(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实验通过杠杆的平衡问题解决了浮力的反作用力问题,这是物理学中经常用的转化的实验方法。可见,融合实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反向思维。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的灵魂,也是物理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身临其境的经验总结将是学生最印象深刻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经历“遇到问题——寻找方案——融合实验——释疑解惑”过程,构建“设情境引教学、以融合实验为基础、用探究促学习解决问题、激活思维是核心、融课后运用助创新”的活力课堂。融合实验课堂可以强化“人是教育主体”的价值立场,使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意义主体,实现人性启迪、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即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彰显和谐性、独特性与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高锋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科学之友:中, 2010.
[2]李文伦.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的几个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