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索
作者: 张金芳 张飞飞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教师通过实施优化阅读任务,积累写作素材;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写作欲望;注重单元整合,强化评价反馈;师生同读共写,见证相互成长等策略,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与思维认知能力,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途径探索;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6-0004-04
一、引言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布。《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同时,《课标》带来了新理念,标注了新术语,如“大单元”“情境”“学习任务群”等,可这些新术语却令大部分语文教师一时不知所措。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课标》是对以往课程标准的延续与完善,其根脉是相通的,并且都建议要注意整合听说读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对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读写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课标》明确指出:“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读写结合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挖掘读写的内在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进行有机结合。
三、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阅读任务,积累写作素材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阅读任务、开展阅读分享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主旨,感悟文本情感,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例如,汉光中学某教师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设置了任务:“临风吟月”,理“游”之事。通过读写两个任务的优化,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积淀写作素材。
任务一:反复诵读,读出情感。
先读美感,首先要把语速放慢,要抑扬顿挫。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则要用升调。比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再读味道,某些字词要拖音。请找出“念无与为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拉长音节的字,注意词语背后蕴含的情感。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之情。
后读情感,比如,“欣然”,高兴的样子,要读出喜悦之情;“盖——竹柏影也”,没想到是竹柏的影子,要读出一些惊喜之意。
任务二:读写结合,疏通文意。
请大家在熟读的基础上,改写文章,改编成一篇《苏轼的日记》。
学生作品:
苏轼的日记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天气: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的日记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天气:晴朗无云,月色皎洁
今晚,我独自在房中看书。不知不觉,夜已深,我也有了几分困意。当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一缕银白的月光穿过门缝照进屋里。见到这月光,我甚是喜爱,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想要大饱眼福。忽然想到在这美好的月色中,竟然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我的心头涌上一股凉意。对,不如去找怀民!穿过弯曲狭窄的巷子,我来到了承天寺。真好,怀民恰巧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此时,月光轻轻洒到院子中,就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仔细一看,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那又怎样?明月相邀,知己相伴,也算得是人生雅事一件!
综上,在熟读的基础上设置改写日记的任务,强化了文章内容的理解,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可以迁移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课标》所言情境是指真实的语用情境,即作为一项言语能力,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能更有效地运用这样的言语能力。很多教师对情境的理解不甚清楚,甚至本末倒置,为情境而情境,而不是为阅读而情境。比如过去我们强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般只在导入环节创设小情境,目的是导出新课,至于学生兴趣有没有被激发出来教师并不关心,一旦开始授课,就更弃之不顾了。《课标》强调的“大情境”,涉及到事件、场景、活动等相关要素,应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基础,并且要符合现实逻辑。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邯郸市第25中学某教师在讲授《诫子书》时,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化身信使,带着任务去读书,去表达,去写作。
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时年已经53岁的诸葛亮,不顾重病缠身,在五丈原军中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由于军务在身,诸葛亮无法亲自将书信交给儿子,只能由他人代为传送。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建兴十二年,化身为送信人,帮助诸葛亮将这封《诫子书》交给诸葛瞻,同时代替诸葛亮完成三项任务:
任务一:读书信·读家书之韵味
诸葛瞻当时尽管“聪慧可爱”,但仅有八岁,请你化身为读信人,为诸葛瞻朗读家书。
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任务二:品书信·品慈父之苦心
我们为诸葛瞻朗读了信件,还要向他解释这封信的内容。请你结合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为他翻译这封信的内容,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还有疑问举手发言。
诸葛瞻了解了信的内容,但还没明白父亲在信中的谆谆教诲,请你为诸葛瞻解读父亲的苦心,即父亲是如何告诫儿子学习的?用“孩子,你的父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句),是希望你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式回答。
任务三:写书信·传君子之家风
读完父亲的信后,诸葛瞻会如何传承父亲的君子家风?请各位送信使者以诸葛瞻的口吻给父亲诸葛亮写一封简短的回信。(要求:内容围绕“君子”或者“学习”;具备正确的书信格式;不少于5句话)
本节课根据读文、知意、传家风三个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了信使念书信、解书信、回书信三个具体、有意义并且连贯的情境,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完成任务的强烈欲望,进而推动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注重单元整合,强化评价反馈
《课标》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尤为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评价和反馈,最好提前设置量表,告知评价标准。这是因为,这种即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读写方面的优点,也能让他们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师引领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四篇课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小说《台阶》,古代记载人物轶事的小品《卖油翁》,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力量,关注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并学以致用;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以“平凡中见伟大,细节中显真情”为主题的摄影集制作与征集活动,并讲述照片里的故事,进行写作训练。
当学生完成故事写作后,可以参照以上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教师对于表达流畅、情感真挚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保持这份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对于思路混乱、表达不清的学生,教师应该耐心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互相评价作品。这种互评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优点,也能让他们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心得,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师生同读共写,见证彼此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写作经验相结合,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所读内容,从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并与学生同读共写,提高师生写作水平。统编版教材中有很多篇目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涵泳与运用。例如:《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排比句,续写《皇帝的新装》游行大典,改写《我的叔叔于勒》等等。
人和中学某教师在讲授《我爱这土地》时,在指导学生充分诵读诗歌的基础上,抛出仿写任务:请仿照诗歌句式,选取一个意象,以“我爱这——”为题,写一首诗歌。
学生作品:
假如我是一片落红,
我也应该用飘零的身体起舞;
为这茁壮成长的花朵,
为这书声朗朗的校园,
为这繁荣昌盛的祖国,
和那无比美好的青春岁月……
然后我化作那一捧春泥,
护佑新的生机。
为什么我的身心满含微笑?
因为我对教师这职业爱的执着。
综上,阅读带动写作,写作反哺阅读,阅读是为了借鉴,写作是为了创新,阅读与写作心心相印,写作阅读双向提升。通过这样的拓展式写作表达,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以及正确、熟练、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有创意的表达者。同时,还能拉近师生心灵距离,增强师生情感共鸣。
四、结论
《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途径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结合具体课例,我们可以看到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系邯郸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3YB19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3]陈 媛.新课标下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考研究[J].作家天地,2022,(12)
[4]王栋生.情境和任务也应当真实[J].中学语文教学,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