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炭翁的妥协人生感受民生的疾苦

作者: 高彦军 黄中和

关键词:初中语文;卖炭翁;教学设计;测评拓展;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6-0055-04

《卖炭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人文目标确定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由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旨在以讽喻手段揭露社会黑暗,并尽其谏官之职。诗人在《卖炭翁》旁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诗人希望通过卖炭翁烧炭、卖炭的遭遇,深刻揭露“宫市”腐败的本质。

白居易写诗力求文字通俗易懂,老妪能解。宋代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曾记载,“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卖炭翁》延续了明白晓畅语言的风格,阅读几无障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浅化、标签式阅读,就成了设计本课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

一、教: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站稳时代视角,进入唐代宫市制度的真实情境理解“苦宫市也”,就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宫市,即宫廷内所设的市肆,起于春秋时期齐国,历经东汉、南朝齐,终于唐。朝廷立宫市的初心在于促进市场交易、繁荣经济,同时也为官府采办日常用品提供便利。

唐代宫市的日常管理,最初有专门的官员组织,并制定了详备的宫市交易规章,对入市交易、市场启闭、度量衡、物价管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官员与百姓在宫市内自由交易,确保做到公平公正,不得打白条,不得白拿商民货物。规章虽好,可执行下来往往变了味道。

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国力衰颓,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经常派几百人遍布各个热闹街坊,他们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价钱,还要货主送到宫内,并向他们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这一弊政对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唐新书·食货志二》中就描述了宫市店铺老板的反应:“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因为这些宦官牟取暴利,巧取豪夺,卖家见他们一来,就赶紧逃散关门。久而久之,百姓忍无可忍,不得已奋起反抗。

为什么不下令取消“宫市”制度呢?其实统治者内心比谁都清楚,不下令取消宫市,究其原因,还是利益。

直到宋代,宋仁宗出台了“和买”政策。“和买”就是由政府出钱来购买或者预订百姓的货物或粮食,一方面可以解决宫里所需,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百姓的收入。在一定时期,这样的政府采购制度使宋朝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展现了宋代经济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宫市”制度的兴衰史》,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看清卖炭翁被剥削、被压迫的必然。

二、学:共情卖炭翁的妥协人生

元和二年,白居易被宪宗赏识,担任了左拾遗一职,这让诗人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得遇明主,在谏官的位置上可以直言时政流弊,着手改革,希望完成“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任谏官的三年,也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奋不顾身,直言敢谏,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的诗作。“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即为他创作理想的真实写照。

白居易通过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和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来揭露宫市掠夺的本质,反映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没有直接发议论,其情感却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正是这首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是学生在理解诗文中容易犯肤浅化、简单化的地方,这是教学的难点,更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卖炭翁的生活,深入卖炭翁的内心,与卖炭翁建立共情,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心深处“对眼前利益”与“长远生活理想”之间的矛盾,理解其“心不由己”和“身不由己”,最终做出妥协的无奈。

共情点一:心不由己——对生活的妥协

对生活的妥协,突出表现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上,深刻反映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这也正是其“心不由己”的真实写照,直接反映出老翁可怜、可悲、可叹的境遇。

“可怜”既可以理解为卖炭翁的自我哀怜,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卖炭翁无法遏制的悲悯之情(作者与卖炭翁的共情)。翁,年老的男子;老头儿(《现代汉语词典》)。让读者也不禁感叹,卖炭翁干了一辈子烧炭、卖炭的营生,犹不能实现温饱。天寒地冻的天气,一个衣裳单薄的老翁,最大的愿望是天气转暖,来掩盖其生活的困窘。“伐薪烧炭”“满面尘灰”“十指黧黑”,一辈子想要靠辛苦劳动换取温饱生活而未得,时下渴望眼前的天气转暖,多么合情合理。试想,谁不希望下雨有伞,天黑有灯,衣单天暖呢?

更“可怜”的是卖炭翁的内心:今后衣食无着,又当如何面对?贪图眼前的享受与长远的生计比较起来,心甘情愿地希望自己当下多忍受点寒冷、苦楚,愿天气再寒冷些,炭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稍稍缓解一下自己窘迫的生活。这样的心理,实在可悲。

对生活的妥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无奈;眼前的苟且,更让我们看到了卖炭翁内心向往的光明。心之向阳,未来可期。

共情点二:身不由己——对身体的妥协

对身体的妥协,集中表现在“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一句上,因为卖炭翁此时已身不由己。

“夜来城外一尺雪”,积雪厚达一尺,前路的艰难可想而知。为生计,他愿意走完这既难且险的路程。不仅如此,卖炭翁还早早地备好一车炭,天刚亮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还有自己的“小算盘”:尽早出发,尽早将炭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换回柴米油盐,贴补家用。

从“辗冰辙”一词,还可以看出,有以上想法的并不只卖炭翁一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发现如此状况,卖炭翁内心的惶恐与急迫可见一斑。更让我们似乎窥见,卖炭翁在路途中是怎样的奋不顾身,匆忙赶路。

“牛困人饥”,这里可以理解成互文的写法,意思是:牛和人都困乏了、饥饿了。但是牛与人眼前的困乏、饥饿已不在卖炭翁的考虑范畴之内,他期望的却是未来生活的幸福、美好。这是他对命运的不甘,是他对命运的挑战。

卖炭翁内心是顽强的,但身体却是诚实的。困顿饥饿的卖炭翁还未到达交易场所,就再也坚持不住了,只能向自己的身体妥协——“市南门外泥中歇”。一个“歇”字,写尽了老翁的精疲力竭,写尽了老翁内心的无奈。但是我想这其中也必定隐含有一些期许,因为他的内心是踏实的,毕竟此时与他卖炭换钱后的温饱生活仅一步之遥。

共情点三:身心不由己——对命运的妥协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是卖炭翁的宿命。一个是衣衫单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卖炭老头儿,一个是衣衫亮丽、手持官府公文、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政府官员,卖炭翁命运的天平必将倾斜。一句“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尽了卖炭翁的“身不由己”和“心不由己”。

“翩翩”的轻快,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无视基础上的。可以想见交易场所车水马龙、人潮拥挤,何等喧闹,宫使却能骑马纵横驰骋,这是他们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内心在作怪。

一句“皇帝的命令”,不顾及愣在当场的卖炭翁;也不顾及“半匹红纱一丈绫”与“千余斤的木炭”之间的价值差;更不顾及卖炭翁今后的死活,只管“回车”“叱牛”牵走。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暴露无遗。

请同学们站在卖炭翁的视角试想:上前阻止?一个卖炭的老头他能做些什么?被打一顿、抓去送官坐牢,最终还是保不住这千余斤的炭,身不由己。作者只能让他愣愣地僵在当场,喝止不得。

再想:任其拉走?今后如何生存下去?受冻饿之苦事小,能否存活下去才是大事。可是,卖炭翁又能怎样?尽管“生计”被拉走,作者也只能让他眼睁睁地看着,却“不得惜”。卖炭翁对这一车炭的非等价出售,真是舍不得,但是他“心不由己”。这就是在宫市制度下一个卖炭老头的宿命,他不得不在命运面前妥协。

如果说天寒地冻不算什么,我们还能看到卖炭翁内心的一线光明;如果说经受困饿之苦不算什么,我们还能感受到卖炭翁内心的一番挣扎。那么,被宫使掠夺的结果,卖炭翁就只剩下了身心俱疲的绝望。

一步一步地在命运面前妥协,将卖炭翁拉向了人生的深渊,深不见底,黑不见光,可以设想卖炭翁未来的生活将会怎样?是要继续妥协到底,还是要奋起反抗?

共情点四:由个体到普适——人生谁能无妥协

卖炭翁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社会群像的象征。白居易希望通过卖炭翁这一个体,来反映被宫市制度掠夺、欺压的一个社会群体。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白居易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造诣深厚的心理学家。试想,谁的人生无妥协?每个人都会在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间不断妥协。

教材中就有很多经典作品揭示了人们经历矛盾不断妥协的心路历程:生与义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妥协,人们选择“舍生而取义”;史铁生的母亲在鼓励儿子“好好活”与自身痛苦之间妥协,选择隐忍儿子的蛮横无理,默默支持;简爱在道义与爱情之间妥协,选择离开桑菲尔德庄园等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在许多“鱼与熊掌”无法兼得的情况下,选择了妥协。父母在个人成长与孩子教育方面做出妥协,愿为子女牺牲自己;在永不放弃与“躺平”之间妥协,舍弃了悠闲自在,奋发有为;在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之间妥协,选择为生计奋力一搏等等。

人们在命运的抉择面前,都希望趋利避害,都希望二者相权取其轻。惟愿在妥协中做出合理让步,在正义理想面前毫不妥协。

三、评:测评拓展,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明确:命题材料要能够体现问题或任务的对象、目的与要求,能够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材料或知识支架。从“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韩愈的《顺宗实录·宫市》作为测评材料就成了不二之选。文章记载了一个农夫因宫使巧取豪夺他的柴就豁出性命打了宫使的故事,尽管皇帝下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结果“宫市”却“亦不为之改易”。

白居易的《卖炭翁》,写作时间在宪宗元和初年;韩愈的《宫市》记录在《顺宗实录》。据此可以大致推断,白居易受韩愈实录的启发,完成了《卖炭翁》这篇文学作品的创作。

下面节选了韩愈《顺宗实录·宫市》中的一个片段,作为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篇古文,完成1~4题。

宫市(节选)

韩愈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农夫涕泣           泣:

(2)我有父母妻子     妻子:

(3)不取直而归        直: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其境过清   D.去以六月息者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

(2)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4.试分析卖柴农夫的“妥协”行为及结果。

5.结合卖柴农夫与卖炭翁的经历,分析宫市制度消亡的原因。

命题的问题和任务设计,直指“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一课标要求。

解词和翻译句子,既是对既有知识的检查测评,又能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为回答后面的设问提供前提条件。“泣”,曾在《石壕吏》“如闻泣幽咽”学过;“妻子”,曾在本册课本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学过;“直”恰好在本课中学过“系向牛头充炭直”,且用法一致。“以刀劈狼首”“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去以六月息者也”,均出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狼》《马说》《小石潭记》《北冥有鱼》等篇目。翻译句子“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让学生自然能联想到“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样的句子;“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揭示了事件的结果。

两个问答题的设计,更是紧扣了本课的重点。卖柴农夫显然已做出了最大的妥协——“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可是宫使仍“不肯受”,还要求农夫把柴送到宫内,自然激起了农夫的愤怒,只能挥拳相向了。卖炭翁和卖柴农夫的经历,如此被剥削、被压迫,自然激起了民愤,宫市制度消亡成了必然的结果。

恰如其分的命题设计,既检查了学生课上所学,又能起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以致用的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