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 赵田 李青娅摘 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类怀着炽热永恒叩问的主题。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育、成长成熟、确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对于开展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通过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殊性,探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分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以及开展生命教育的作用,可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渗透生命教育提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容与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策略分析;教学实践;生命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9-0004-05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涵盖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的范畴。
课程与教学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教育则是更为宏观的概念,涵盖个人学习与成长的全部过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的研究立场是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即在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环节中,一线语文教师如何以独特的视角解读教材文本,开发出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
(二)生命教育
关于生命教育,目前教育界较为认同的定义是:教育者通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教授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凡是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三观、以积极情感态度对待生命、努力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形式,都可以称之为生命教育。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改善当前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许多中学生生命意识淡泊,缺乏对生命的感知能力,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认知与理解,无法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宝贵,甚至连最重要的生命现象如生、死等都没有形成基本认知。于是产生了对自我及他人生命不尊重的现象,他们将生命视作儿戏,无法承受学习及生活当中的一点挫折,缺乏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责任感,导致伤害自我、伤害他人生命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焦虑、抑郁心理的学生人数直线上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用一篇篇经典文学作品洗涤心灵,可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珍贵与脆弱,追逐生命的韧性与意义,应对生命的挫折与挑战,逐步培养起他们尊重、热爱生命的价值观,让中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积极的生命态度。
(二)顺应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落实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方式。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培养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真正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为其提供生存观念、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精神依靠与心灵养分。
(三)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教育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方式、手段,要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心里播种下德育的种子,让他们对生命价值有深刻的思考、对生活意义有独特的认知,并随着岁月流逝、生命成长,更加璀璨、明朗。
(四)符合“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
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是一种新型语文教育思想,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大语文”就是生活语文。语文是最贴近生活的学科,一篇篇课文教会学生生活的智慧与生命的态度,生活就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将语文真正融入学生生活与成长的方方面面,但应注意不可将语文同生活画上等号,否则会丧失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提倡大语文教育观的精神,落实生命教育,从更为宏大的生命视角来扩展语文学科的内涵,不能模糊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学科特殊性,要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中轴线,合理向生活各方面延伸。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一)立足教材,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
1.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春》是学生步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美文,春风、春雨、春草、春花,春天生机盎然,万物勃发。文章发表于1933年,当时朱自清先生置身于一个污浊黑暗的时代,但他的心灵世界依然清明澄澈,精神昂扬向上。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出《春》的优美与生机,感受到《春》的温暖与可爱。纵然生活中有淤泥、黑暗,内心世界也一定要保留一种温煦和暖、温柔可爱的情愫,这才是人类值得在这个世界生存的重要原因。统编版教材将“四季美景”放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也是希望学生先感受生命的美好,再学会应对外界的挫折。
《秋天的怀念》标题含义深刻,秋天是萧瑟悲凉的季节,也是生命成熟的季节。史铁生经历命运残酷打击后,终于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悟出生命存在的意义,是母亲照亮他前行的路,给予他内心无穷的力量。学完本课,学生应对史铁生充满敬重,因为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过生命的苦难,却表达着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好好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人生道路很长,当苦难和困境来临的时候,中学生也应以史铁生为榜样,活出生命的美丽与坚强。
《邓稼先》是由一位伟大科学家书写的关于另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人物传记,平实质朴的语言里既有民族历史的高度,又有挚友间的深情。为了民族的强大与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出绚烂的激情,他对于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丰富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讲授本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命应如何度过,是否应该向伟大的科学家一样,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从不矛盾,从不迷惘,从不彷徨。“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中国少年应以邓稼先为榜样,努力创造永恒的生命价值。
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爱情是生命最绚烂的色彩。《诗经》二首表达着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爱恨情仇,读之令人深有共鸣。《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却不放纵、哀愁却不悲伤,即使是最令人心驰神往、心神摇曳的爱情,君子处理依然是克制而不放纵,符合儒家“中庸”之道。初中学生正处于对爱情好奇又向往的阶段,通过本课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让爱情成为生命的亮色,而非生活的阴影。爱意味着克制,意味着担当,意味着将别人的幸福勇敢地扛在自己肩上。初中学生无论是生理发育程度,还是心理成熟程度,显然还不具备承担他人幸福的能力,因此当务之急,正是应好好锤炼本领,让自己成为有能力担当他人幸福的人。由此,便可将学生对爱情朦胧的向往,转化为当前学习、成长的力量。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言论都说明痛苦并非坏事。《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亲身经历说明为学之难,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享乐和物质诱惑,才能学有所成,正是初中学子求学之路乃至人生之路上必备的精神品质。规避痛苦是人的天性,拥抱痛苦却是成长的捷径。责任越大,能力才会越大。更何况现在的青少年拥有之前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权利——无限选择的权利、追求热爱的权利、心无旁骛的权利。权利必然伴随义务,年轻就要不惧痛苦,跟强大、高水准甚至可怕的“困境”过招,这样才会充分发掘潜能。这对于当今无法承受挫折而轻视生命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极具教育意义。
2.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宇宙,是心怀星辰大海的学子梦寐以求的征程,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有三篇关于太空、宇宙的文章——《飞向太空的航程》《宇宙的边疆》《宇宙的未来》。《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稿件,古老的飞天梦想经过一代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终于圆梦;《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严谨也文采斐然,鼓励人类探索宇宙的疆界,以知识为荣耀,以开拓为职责;《宇宙的未来》则是一篇演讲稿,通过演讲者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对宇宙的探索热情,感受科学的精神与力量。人类于浩渺宇宙而言何其渺小,即使再博学多才、富于创造的人在无限宇宙面前也只能黯然失色,但人类的征程应该是星辰大海,宇宙的边疆就是人类思维的边疆。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不妨激发学生热爱宇宙、探索未知的兴趣,只有知晓生命的博大与浩瀚后,才能拥有更宽阔的胸怀接纳眼前的挫折与苦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稿件,在战争与和平、黑暗与明朗、压抑与美好、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营造强烈反差,以唤醒人类对历史苦难的记忆、对战争人性的思考。世界,并非和平的世界;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学习本课,语文教师可深入引导学生认识和平的可贵,世界和平并非空洞、宏大的愿景,它是万家灯火下的笑脸,是温暖舒适的小床,是普通地不能再普通却也珍贵地不能再珍贵的生活……或许只有领悟到这些,学生才能意识到生命与和平的珍贵。
天才大诗人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于自由驰骋的想象中,融入自己浪漫主义创作激情,奇崛的想象与极致的夸张比比皆是。蜀道险峻崎岖、高耸巍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也恰似前行途中的阻碍、不可征服的力量。面对逆境,李白用最浪漫、最富有想象力的文字书写蜀地秀丽险峻的山川,热情洋溢、洒脱不羁、天马行空地赞美歌颂着,面对逆境,除了李白谁还能有这样天风海雨般激荡磊落的胸襟、飞扬不羁的气度?如何举重若轻,甚至能在逆境中发现美好,将荆棘丛生的坎坷路走得淡定从容、一路花香、浪漫传奇,或许应该成为生命的必修课。
鲁迅先生以睿智审视时代,用文字唤醒心灵,对青年学生,他满怀爱护与殷切希望。《记念刘和珍君》常使读者震撼、垂泪,文章中既有鲁迅对中国青年的赞美,又饱含对中国青年的爱护。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教师可将学生的个人成长规划引入国家发展的潮流,当代高中学生正是肩负历史责任的中国青年,敢于向上,不畏发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老人与海》闻名世界的原因在于成功塑造主人公“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中国学生自接受学校教育伊始,更多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语文教材中的主人公心胸旷达、潇洒豪迈者有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有之,身负重任、奋勇前行者有之……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式硬汉”却极少见到。教师教学本课时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人不是生来要给人家打败的,人尽可被毁灭,可是不会肯吃败仗的”英雄本色。在绝对力量压迫下也毫不退缩的老人,象征着一股可以被摧毁、不可被征服的强大精神力量。人生长路漫漫,困难林立,处于高中学段的学生常面临学业的压力,他们需要一种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姿态,以及永不退缩、永远向前,始终保持战斗的勇气和决不气馁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