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初探

作者: 赵书平

摘   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教师需发挥学科教学德育的主载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紧扣文本特点,把握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和最佳时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同时通过灵活的语文教学手段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拓宽德育渗透的路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9-0020-03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科课程德育资源

(一)学科教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

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就文学体裁而言,诸子散文、汉赋表记、唐诗宋词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就内容而言,有的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有的描绘自然景物,讴歌壮丽河山;有的解说科幻探险,揭秘科学之光。其他学科教材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诸如民主法制、哲学原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世界观、方法论、艺术美等等。总体而言,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多寓于学科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

(二)渗透德育要紧贴学生生活实际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课时主题打造生活化情境,以学生已有经验为背景切入教学,激活学生的对话热情,引领学生剖析主题背后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如教学朱自清《背影》一课时可以设问“提到母爱我们常常想到细腻的慈爱、体贴的疼爱,会想起母亲的憔悴的面容、慈祥的眼睛等形象;谈到父爱我们会想到什么词语,又会勾起对父亲什么形象的回忆?父亲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这一导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绪引向个人的生活经验,奠定了本文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中,情况又会怎样呢?”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可在多元互动的情景教学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有机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一)渗透德育应紧扣文本特点

一节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成功与否,教学成效理想与否与吃透文本、深掘文本紧密相关。因此,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应在教学目标预设时准确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

历史意义厚重的课文,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可结合时代背景并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立志自强的爱国情怀;叙事类、情节类的课文,如《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等,可通过“梳理文本——评价人物——畅谈启示”的板块式教学激发学生致敬先贤、崇尚英雄、奉献社会的高雅志趣;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的课文,如《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可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文质兼美的课文,如《春》《安塞腰鼓》等,可让学生在品味、学习语言精美的同时增进爱自然、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渗透德育应巧妙设置切入点

抓“文眼”,从文末切入。如教学《老王》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不妨这样设问“是什么原因使杨绛这位作家塑造‘老王’这一三轮车夫形象?哪一句集中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和情感?”之后抓住“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引申开去,抓关键性词句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去感悟老王的“苦”和“善”,发现作者的“善”,进而唤起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关注、同情、帮助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老王们”这一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意识。再如《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师从文末点睛处切入,引导学生去探究揣摩课文的深层意蕴:祖孙三代一家人的和和美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年人对于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文本的人文价值挖深挖透,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向高处。

从课文的空白点切入。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可就“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一句设问“孔乙己真的死了吗,是怎么死的?”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使学生对中国旧社会的人情冷暖,对造成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根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渗透德育应创优教学环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优化教与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谐师生关系,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快乐、和谐的课堂;创设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新奇的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形象教学情景,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实践,有效拓宽德育渗透的路径

(一)分析评价,语言熏陶

语言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传播思想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语言的作用,通过分析评价、对话交流,传道授业解惑,迁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教师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在教会学生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同时,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中的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等这些历史名人,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人物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碰撞思维,提升认知。再如,对经典的文学形象“孔乙己”“范进”的评析,“同为读书人,他们性格和命运有何异同?”等等,让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评价活动中明辨是非善恶、真善美丑,积淀良好的精神底色。

(二)诵读感染,感同身受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体悟的前提,是“以文传道、以文化人”的重要手段。

对于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在课堂上放声诵读,让琅琅的书声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滋养学生的性情。如教学《关雎》《蒹葭》时,可以设置配乐朗读、名家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听读中想象,在吟读中体会,在感知《诗经》韵律美、画面美的同时领悟其意蕴美和情感美。再如抒情性极强的《安塞腰鼓》《白杨礼赞》《回延安》《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经典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做足“朗读功课”,既要精心设计朗读活动,也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中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感同身受,读得情感升华。

(三)以写促读,迁移情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渗透“写”的训练,以写促读,以写促悟,不仅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学习《邓稼先》一文,教师“抛砖”:“肝胆相照,一腔碧血洒戈壁;坚贞不屈,满腔热忱献中华”,学生写到:“忠纯朴正扬四海,孝义勇谋振中华”“两弹元勋邓稼先,鞠躬尽瘁万人赞”。 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教师“抛砖”:“死水沉沉先生凝眉为国忧,红烛闪闪国人颜笑颂狮吼”,学生写到:“昂首挺胸坚定如钢尽显英雄本色,慷慨陈词视死如归大展义士风采”。再如学习《醉翁亭记》学生主动提出来写对联,有学生这样写道“四面峻山归眼底,八方素客举杯欢”,还有学生写道“欣花赏木寄情美景,游山玩水与民同乐”……

(四)活动引领,潜移默化

《课标》指出:“教师要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举办优秀笔记展览、读书分享会、经典名篇朗读会、课本剧表演、名人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提升素养,厚实精神底色。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造条件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田野山川亲近自然、放飞自我、愉悦身心;让学生走进工厂民宿亲近社会、发展见识、发奋有为;让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当下;让学生走进名牌大学感受高等学府的氛围,拓宽视野、立志成才。此外,还可以利用国家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党的生日、国家公祭日等,组织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和阅兵式;阅读革命题材文学作品,组织革命英雄事迹报告会,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展示等等,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情怀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意识。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初中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040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