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雕细琢 打造精品
作者: 赵华夏关键词:中学历史;史料教学;古代商业贸易;姑苏繁华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9-0062-03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情整合教材,以《姑苏繁华图》为主线,追忆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从图中提取典型的商业发展要素,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微观研究,通过考古出土的实物、图像以及文献等多元史料应用互证,分析中国古代商贸发展,培养史料实证能力,感悟商业发展中产生义利并举的观念,涵养传统文化,落实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教学难点:认识货币、信贷、契约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感悟商业发展带来的观念变化。
教法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悬疑设置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展示《姑苏繁华图》,引导学生关注图片细节,以及清朝的服饰。
师:《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在乾隆24年创作的写实画作,他描绘了清朝前期苏州经济繁荣的景象。此时的苏州城能否体现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繁华?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史料《姑苏繁华图》的细节,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明白以图证史的重要原则:明确时空定位及创作背景。
(二)商业发展要素
师:观察《姑苏繁华图》思考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哪些?
生:商品、商人、交通、市场、商贸工具(钱庄)
要素一:商品
师:在众多要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要素是哪个?放大一组店铺看看都在卖什么?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明清商业贸易中商品的变化?
生:明清时期商品由土特产品、奢侈品到普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呈现《姑苏繁华图》山前村细节图及苏州府《嘉定县志》。
师: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明清时期,为何对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有这么大的需求?农户织布,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吗?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生:面向市场赚取收益。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使未开发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满足了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对粮食的需求。
师: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趋于松弛,商业发展。商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分工,产生剩余产品,为了互通有无,进而产生交换,商业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一户农家从事家庭棉纺织劳作的场景,学生运用图文互证认识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传统自然经济趋于松弛,使学生了解史料孤证不立的原则,进而从唯物史观角度讲解商业产生的原因。
要素二:交通
师:农户织出来的布卖到哪去了?带领学生把目光由山前村转移到苏州城。苏州城中的布行是由苏州本地商人在经营吗?结合文献史料,发现是徽商主导苏州城内棉布贸易。苏州棉纺织业像一根纽带,连接着农村和城市,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全国市场。
放大图中的云贵川广商铺,结合文献史料,说明了全国贸易网络的形成。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依靠的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观察图中进入苏州,河道的变化,以及京杭大运河为苏州商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维系海外贸易的丝绸之路,呈现怎样的变化?
生:由以陆路为主,到海路并举再到以海路为主,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师:交通的发展,体现了商业的发展。
要素三:市场
师:有利的地理条件,使姑苏成为了东南一大都会,商品云集,市场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发展呈现怎样特点?
生:明清时期出现专业化工商业市镇。
要素四:商人
师:苏州城内不仅有主导棉布贸易的徽商,还有资本雄厚的晋商。依据学案,分析古代商人发展的阶段,概括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师: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多、贸易范围扩大、商业资本增加。几个商人无法完成大宗的商业贸易,进而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要素五:商贸工具
1.商贸工具——货币放大
《姑苏繁华图》局部,第一幅:古代的金融机构——钱庄;第二幅:布政使司征收税图。
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商贸工具的辅助。两幅图说明当时主要使用的货币是白银和铜钱。在明清之前主要使用贱金属货币—铜钱,上位货币是黄金,但流通量小。唐朝开元通宝前,货币以重量为单位,开元通宝不再以重量为单位,开始向国家信用货币过渡。宋朝交子纸币,对国家信用依赖程度增加。当纸币滥用国家信用,或是滥发没有准备金的纸币,就会出现国家信用破产。明初民间自发使用了贵金属白银作为货币,加上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期开始,白银成为政府财政、民间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清朝成为法定货币。
设计意图:图片互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变化趋势,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2.商贸工具——契约
师:为减少贸易中的摩擦,规范贸易行为,契约孕育而生。
呈现唐代阿斯塔纳古墓群出土的三份文书,他们共同的主人——粟特商人石染典。第一份是石染典的过所;第二份是石染典的买马契;第三份是石染典前往伊州卖马的申请。
思考:契约的要素?对贸易发展的作用?
设计意图:深挖教材史料——石染典买马契,通过一系列文书分析商业契约要素和作用。创设故事情境,以小人物探究大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突破本课难点。
3.商贸工具——信贷
师:假如石染典来到长安,将带来的货物卖了好价钱,他要去洛阳进货,如何支付更方便、安全?从长安进货购买丝绸,但是钱不够,如何筹集资金?并分析信贷的影响。
思考:结合课前学案及课后问题探究,分析古代中国商贸工具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的特性?(结合课后问题探究,将古代中国和古代埃及的契约进行对比)。
生:起步较晚;贵金属货币主导地位缺失;政府对借贷、契约干预度低。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古代中国贸易工具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的特性,进一步突破难点。
(三)商业贸易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整个《姑苏繁华图》体现了明清时期商人的规模,商品的种类,贸易的范围等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美丽的苏州,以诚信、进取、勤勉、合作的商业精神,缔造了曾经姑苏的繁华,这些精神在苏州和全国熠熠生辉。
设计意图:在苏州评弹《声声慢》的音乐声中,回看《姑苏繁华图》,感悟商业精神,落实家国情怀,回扣主题,照应开头。
四、课后反思
“古代的商业贸易”讲授了中国和古代世界的商业发展,教师以有趣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精选《姑苏繁华图》为主题,通过图中的商业要素体现商业发展。教师从小人物的故事入手,创设特定时空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能力。
点 评:
赵华夏老师讲授的“古代商业贸易”荣获了2023年河北省高中历史优质示范课一等奖,他以《姑苏繁华图》贯穿始终巧妙设计、首尾呼应,将难以把握的古代商业分析的有条有理,凸出了以下教学特色:
一、整合教材,条理清晰
教材共有两个子目,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货币、信贷、商业契约,教科书编写中外混在一起,知识细碎。教师通过整合教材内商业要素,分析古代商贸的发展,条理清晰,使人豁然开朗。
二、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以《姑苏繁华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历史,追忆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感悟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讲解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这些经济学知识时,利用教材中粟特商人石染典的故事,通过一系列出土文书,创设故事情境,思考商业契约的要素和作用;使用文本中信贷知识,解决石染典在贸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真正理解货币、信贷这些商贸工具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小人物探究大历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史料教学,体现新意
精选高信度史料《姑苏繁华图》,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经济的繁荣景象,是整个授课的过程中问题的出发点和大多结论的重要佐证材料,起到了创设情境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姑苏繁华图》等图文史料互证,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考古出土的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和文献史料相互印证,探究古代商贸活动。
四、注重总结,提升认知
梳理商业要素的历史发展:商人,从商代出现经历了官商、私商、商帮的演进;市场,唐代坊市分开到宋代坊市不分,到明清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出现;商品,明清时期商品贸易中商品由土特产品、奢侈品向普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化;讲解商贸工具时引导学生梳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变化;商路,清晰地呈现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古代商贸的发展通过自主学习,建立中外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发展时空线索,分析古代中国贸易工具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的特性,进一步探究古代世界范围商贸发展特征;通过商业要素分析商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五、落实核心素养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梳理表格完成对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自主学习,厘清发展脉络,涵养时空观念;通过图文资料,解释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类的影响,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商业发展中产生的义利并举观念,涵养传统文化,落实家国情怀。
(点评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宋 颂)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史料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内涵理解与教学实施”(课题编号:22020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