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改进例析

作者: 赵金侠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改进例析0

摘   要:主题意义的探究是语篇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听说语篇中所包含的主题意义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一次听说课磨课经历,对比试讲和正式讲课两次教学活动,阐释如何通过听前建立单元内语篇之间的深度关联、听中优化设计问题链以及听后设置真实语境,来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主题意义;听说教学;语篇关联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2-0012-05

一、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听说课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听说语篇中所包含的主题意义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达成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一系列相互关联、循序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主题意义是人们借助文本所传达的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思想、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反映主题语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某个侧面。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能将教学内容和语言学习集中起来,最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收获。

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从关联的视角分析语篇的主题意义、缺乏在主题意义探究中给学生搭建适当的问题支架、缺乏创设主题意义探究的真实情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北师大版英语八年级上Unit 2 Teams Lesson 5 Teamwork 为例,通过改进对比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听说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例背景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为北师大英语八年级上Unit 2 Teams。单元主题范畴是人与社会,子主题涉及交流与合作以及团队精神。Lesson 4是一篇应用文,介绍了四个班级项目——制作著名建筑(A Famous Building)、制作乐器(Musical Instruments)、制作电影短片(A Short Film)、用筷子制作飞机( A Chopstick Plane)及对应的项目规则。Lesson 5是一篇对话,三个学生就一个班级项目的合作问题展开讨论。Lesson 6是一篇新闻报道,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团队在地震发生之后团结协作、共同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的故事。CW是Luke的一篇习作,讲述了他的社团故事。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围绕“团队”这个话题,从团队规则、有效团队合作、特殊团队的故事以及“我”的团队故事等几个不同视角,阐释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能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与他人团结协作,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Lesson 4的语篇内容为四个班级项目的规则,包括项目主题、项目规则等。而本课Lesson 5为Lesson 4内容的延续。文本解读如下:三个学生(Luo Li, Adam, Rachel)为了完成班级项目(A famous building)展开了对工作分配以及项目内容的讨论。本语篇旨在引导学生意识到有效合作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地与他人合作。该语篇是一篇多人对话,开头由Luo Li引出话题,剩余部分根据讨论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人通过询问各自的喜好讨论如何进行分工合作,使用的语言为:like doing , don’t mind doing, hate doing。第二部分讨论班级项目的具体内容,使用的语言为:how about … ,would love to do, want to do, would like to do, why don’t we do, need to do,that’s a good idea等。从语用功能的视角看,三人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争吵,如:Are you crazy? 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密云区第三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生能够使用like表达自己的喜好,同时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Lesson 4 Class Project对团队规则有了初步认知,但是对于如何进行有效合作认识地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单元内语篇之间建立起关联、设计问题链以及基于真情境的评价活动深入挖掘语篇的主题意义,深入理解有效合作。

(三)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在本课结束时,学生能够(1)获取三个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对话信息,包括:各自的喜好以及对班级项目内容的讨论。(2)基于对话信息梳理团队有效合作的策略。(3)评价对话中三人及学生自身是否实现有效合作,学会与他人有效合作。

三、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听说教学改进

根据听说教学改进的重点,本文将从听前单元内语篇的深度关联、听中问题链的设计以及听后基于真实语境的评价设计三个切入点,并从每次教学的教学过程及效果反思等两个维度阐述如何以及为何进行改进。

(一)听前阶段:基于主题意义的深度关联改进

听前活动的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足够的语境知识,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基于主题意义的深度关联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1.听前阶段试教片段及问题反思。在听前阶段,授课教师首先呈现Lesson 4 阅读语篇中的四个小标题:A Famous Building,Musical Instruments,A Short Film,A Chopstick Plane,并提问:Which class project are they going to finish? 引导学生思考对话中主人公讨论的是哪个项目产品。教师播放听力音频的开头,引导学生识别出是在制作哪个著名建筑的项目产品。然后教师进行追问:How are they going to share the work? 引导学生思考在进行有效团队合作时应具备的优良品质:What do you think are important for effective teamwork? 在学生头脑风暴之后,教师用PPT展示如下行为品质:listen to each other, work together all the time, speak to each other politely, question each other, be in a team with your friends, have clear roles for everyone, finish before the other teams have a good leader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哪个是团队合作中最有效的品质。

教师在此环节中呈现了Lesson 4语篇中提及的项目名称,但并没有充分挖掘单元文本之间的深度关联。在Lesson 5的开头,Luo Li说:How are we going to share the work?直接指向Lesson 4 Class Project语篇中对于A Famous Building的规则描述。学生需要再一次回归Lesson 4,分析“share the work”的具体路径,体会“有效合作”的含义。

2.听前最终教学片段及效果分析。在听前阶段,教师通过问题What class projects are mentioned in Lesson 4?引导学生说出Lesson 4阅读语篇的四个小标题。然后教师播放听力音频的开头,引导学生获取:Which class project are they going to finish? 学生在获取到“So our project is about famous buildings.”这个信息之后,教师进而追问:What do they need to do? 引导学生获取Luo Li的语言:How are we going to share the work? 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理解“share the work”,教师提出了检测性问题:What does “share the work” mean?进而引导学生理解“share means working together”。接下来教师追问: What do they need to do to share the work? 引导学生回归Lesson 4的文本。经过阅读,学生梳理出小组需要分享的工作:研究建造什么著名建筑 (do some research)和建造著名建筑(make models)。

修改后,教师从建立单元内语篇之间的关联的视角,增加了对“share the work”的深度理解以及回归Lesson 4文本的活动。学生深入理解了“share”的含义,为后续讨论有效合作进行了铺垫。回归到Class Projects文本中,又让学生梳理出小组合作需要的具体工作,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体现出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

(二)听中阶段:聚焦主题意义的问题链设计改进

问题链,是指在一定的学习内容或主题范围内,围绕学习目标或某一话题,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体验,精心设计一组围绕中心、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教师在英语听说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链,可以使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中训练听说,调动思维,激发学习内驱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认知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听中环节是探究主题意义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听中环节设计聚焦主题意义探究的问题链意义重大。

1.听中阶段的试教片段及问题反思。在听中环节教师首先呈现表格(见下表)并播放第一段音频,学生需要获取并梳理出三人的兴趣爱好,为后续探究团队合作寻找依据。核对答案之后,教师通过以下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三人是如何进行合作的:Q1: How are they going to share the work?  Q2: Why? Q3: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leader of the team? Q4:Why? 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分析出三个人合作的模式,问题链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Luo Li可以成为领导,因为她组织了三人的讨论。有的学生说Rachel可以成为领导,因为他阻止了Luo Li和Adam的争吵。

然后教师播放第二段音频并继续通过以下问题链引导学生发现项目的内容:Q1:Which building does Luo Li suggest? Q2:Which building does Adam want to do? Q3:Which buildings are they going to study?

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梳理出了三人的合作方式,但是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三人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时学生在讨论Who is leader of the team? Why? 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一是问题使用了一般现在时,限定了学生的答案(本题答案不唯一)。二是学生对于有效合作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评价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领导没有清晰的认知。三是在讨论项目内容时,教师也只是引导学生关注了表层信息,没有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三人的合作方式。基于上述问题,教师需要优化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三人合作的方式和语言,探究谁可能成为团队的领导以及三人的合作是否有效。

2.听中阶段最终教学片段及效果分析。在听中环节中,教师先呈现表格引导学生获取并梳理出有关三人爱好的信息。之后,教师优化了问题链,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不仅关注了表层信息,还聚焦于深层次信息,如三人的语言以及有效合作的理由等,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出语篇的主题意义。改进后的问题链设计如下:

Q1:What do they like doing?

Q2:How does he/she say?

Q3: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to share the work?

Q4:How do you know?

Q5:Who might be the leader of the team?

Q6:How do you know?

Q7:How to be a leader of a team?

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梳理出三人合作的方式,并通过品味三个学生的语言,提炼出在有效合作时需要礼貌说话并学会认真倾听。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团队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对有效合作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再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发现合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