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互动课堂
作者: 郑淑杰
摘 要: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特别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互动生成课堂,更能让学生焕发青春活力,绽放时代光彩,提高综合素能,提升精神品质。通过探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12345模式的基本框架,能够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总结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0/23-0049-0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分享想法,交流情感,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偶然事件的发生,根据学生课堂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让互动生成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12345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必要性分析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数量关系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在表达现实世界时必然离不开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而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经历概念、法则、定理的探究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过程中发现,“12345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12345模式”)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方法都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一致,集中体现了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二、当前教学中互动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一问一答”式课堂教学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多数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注重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活动,因此,课堂中“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主流。很多时候,教师或抛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马上让学生回答;或只让少数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成为尖子生发言的舞台;或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马上给出准确答案等等。这样的课堂实则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课堂。此种类课堂,没有关注全体学生,更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师授生听”式教学为主流
在数学教研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一节课提了几十个问题,根本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只是形式上的“师生互动”,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也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互动严重缺失,导致学生所具有的经验与体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展示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此种授课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挖掘学生的潜能,隐性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一言堂”教学犹在
有些老师照本宣科,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甚至置学生于不顾,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的状况。课堂如一潭死水,教学效率较低。
针对上述互动教学模式效果欠佳的情况,本文重点论述12345模式操作流程和实施策略。
三、12345模式核心概念
(一)“互动”和“生生互动”
“互”是交替、交互、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变化。“互动”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行为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与他人(或环境)和自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过程”。这里的“互动”应该是既包括师生互动,又包括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质疑、争辩、补充的横向交流活动。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抽象概括新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12345”课题寓意明晰
“1”是一个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是两个基本,即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3”是三个举措,即组内学习做到互问、互帮、互教;“4”是四个维度,即展示交流过程做到补充、质疑、争辩、评价四个方面;“5”是五个环节,即课堂教学模式的导、思、议、展、练五个环节。课堂教学要做到突出一个中心、强调两个基本、重在三个举措、关注四个维度、贯彻五个环节,是为初中数学12345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
四、12345模式框架的建立
互动模式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这个模式是初中数学新授课的基本操作框架,每个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类型,灵活掌握运用。对于单元复习课,教师要在课前指导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梳理,绘制知识树;课内重在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汇报,对重点问题要加以强调。该模式的实施能推动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该模式的结构框架见图1。
五、12345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开展12345模式研究,夯实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教师要以问题为突破口,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是12345模式的起始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活动,才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敢于提问的学生,才能积极思考问题;善于提问的学生,才能更快地全面发展。因此,老师一定要采取设疑激趣、温故知新、启发交流、观看微课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敢问、善问。
第二,自主学习,初识新知。这是互动模式的前提环节,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探索真知的准备环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尝试、总结,在亲身体验操作中,学会知识。
问题是引领学生思考的心脏。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握航标。为了提升教师问题设计能力,教研活动要特别关注教师问题设计的梯度性和开放性。如在带领学生复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综合运用”这节课时,不妨尝试一下下面的问题:
例题1:如图2,△ABC中,∠ABC外角的平分线BD与∠ACB的外角的平分线CE相交于点P.(1)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
(2)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吗?这说明三角形的相邻两个外角的平分线与第三个内角角平分线有什么关系?你能找到几个点?
(3)通过本道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三个问题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思考,组织语言,能为后面小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小组学习,探究新知。这是12345模式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和小组同学沟通,扫清自学时的障碍,达到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目的,从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此环节中,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分享,在生生互助学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了质疑、交流和帮助。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进行交流,“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是孩子们学习的感言。小组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展示汇报,收获新知。这是12345模式的核心环节。学生在主动学习、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把小组探究的新知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展示,其他组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同时,会补充、质疑、争辩,如此,在思维火花碰撞之下,学生能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抽象概括和表达能力。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成点,于肤浅处、错误处、精彩处、意外处等进行精心点拨,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尝试、分享等活动,学会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第五,达标检测,升华新知。这是12345模式的终结环节,也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阶段,还是拓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阶段。教师在课前应对照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评价内容,分层设计题型,加强实际操作题,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个性成长,并适当与课外结合,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进行拓展,最终使学生实现优化发展。
(二)创新12345模式形式,提高课堂实效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可采用情境导入、主体参与、小组讨论、动态生成、体验成功的课堂教学形式。
第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的情境创设法是当前数学教学中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有效思考,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更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好的情境导入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为成功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新颖、别致的导入环节,能掀起学生学习情感的浪潮。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学生熟识的现实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其次,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这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通常是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学会用发现的眼光观察世界。最后,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复杂的事物变简单,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二,主体参与,营造宽松学习氛围。主体参与的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交流探讨构建新的知识,不断解决问题。基本策略是:第一,营造宽松、平等、愉悦的民主氛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个体差异;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及时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小组讨论,加大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与交流,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小组合作强调实践与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策略是:第一,组建合理小组,如首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小组(要求4-6人一组),分组时要考虑兴趣爱好、男女搭配、交往能力、合作效果,做到优势互补;第二,确定小组目标,明确责任,各尽其能,创设宽松的小组活动氛围,让学生在平等状态下学会合作,达到人人合格,人人发展之目的;第三,及时评价,做到评价的公平公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动态生成,增强教师教育智慧。动态生成策略的目标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多元互动过程,促进学习资源有效生成,生成新的闪光点、知识点与价值观。基本策略是:第一,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第二,以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三,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质疑能力,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问题。在“精彩”处促生成,在“意外”处促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