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高中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评价策略
作者: 连清华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但在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县域农村高中,“唯分数、唯升学”还是教学评价的主流,“拼时间、刷练习”的课堂教学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如何扭转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实践证明探究促进农村高中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评价策略,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县域农村高中;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0/23-0109-04
在一些经济基础薄弱、条件较为落后的县域农村高中,有助于核心素养生成与发展的教学评价难以生成,“唯分数、唯升学”还是教学评价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孜孜不倦地讲着知识点,学生多数听得一脸茫然。而课下则是永远做不完的习题,抄不完的答案。“结硬寨,打呆仗”“拼时间、刷练习”,现在许多县域农村高中还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从县域农村高中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对部分优秀学生短时期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多数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其无异于“饮鸩止渴”。同时这种模式还扼杀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弱化了学生对技能和价值的追求,甚至对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也带来了阻碍,与党中央提出的“双减”政策和县域普通高中提振行动计划背道而驰。因此,落实核心素养,立足课程标准探究课堂教学评价,并以此引导课堂教学转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对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导向、诊断、鉴别、激励作用,其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提升,还有利于有效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践行。因此,在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下,积极探索促进县域农村高中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评价策略势在必行。
为此,笔者通过“十三五”省级课题“促进县域高中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评价研究”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促进县域农村高中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评价策略,现做简要介绍如下。
一、立足课堂,提炼课标
对农村高中生而言,受视野、思维、环境等限制,其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评价大多以课堂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将课程标准内置于课堂教学评价中,并紧密结合,而不是原来简单的问答练习评价。例如在进行化学教学评价时,教师应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这对教师而言,需要迅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吃透新课标,并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生成这一主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如此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此学生不再是被动听、死命背、拼时间、刷练习,而是在师生互动中,解放双手、激活思维、尝试合作……如此可使“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主流逐渐趋于式微。要想达成此效果,就需要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效果纳入到评价指标的量化范围内。即一方面,要有效开展日常学习评价,通过备课组、专家组听评课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诊断评估以使其改进提高;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深入研讨新课标的评价建议,并借鉴先进地方的经验,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不断提炼评价指标以使其更好地契合核心素养的生成。 比如笔者在进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时,就尝试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项目量化表,其构建依据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即将学业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在每一级水平的描述中均包含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然后经过课题组进一步的分析、梳理、总结、提炼,又将这5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设计成四项评价指标。随后通过借鉴、观摩、学习、交流提前进入课程改革省份教育教研机构组织的优质课比赛标准、有关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的文献资料以及有关教师的问卷调查,又确立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14项评价要点的指标框架,初步使用效果较好。然后将以上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要点及策略结合调查报告中的其他指标构建了评价量表(见附表)。
二、接轨高考评价体系,使“教—学—考”良性互动
从2020年开始,《高考评价体系》成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高考评价体系实质是全新的科学测评体系,其核心测评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是内在统一的,与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一脉相承的。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力争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考试招生模式,实现“教—学—考”流程的良性互动,从而发挥出高考正向指挥棒的作用。对农村高中生而言,好的出路比较狭窄,而高考就成了几乎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虽说在高中如何育人成长非常重要,但升入大学才是农村高中生最大的愿望。因此,与高考评价体系接轨,遵从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就成了农村高中生升学的唯一依据,也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为什么学,怎么学,怎么考,是高考评价体系回答新时代核心素养生成的衡量尺、助推器,是实现“教—学—考”良性互动的新途径,也是对新课标的凝练、概括与创新。
例如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第7题: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再如2021年河北省学业水平化学选择性考试第4题: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第15题:以绿色化学为主题的化工实践探索题;第16题: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背景的原理辨析题等等。以上这些题目都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即一是在测量环节中实现对立德树人核心价值的考查,二是在测量环节中实现对化学学科思维的考查,但无论是二者中的哪一个都需要具体落实在化学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中,这与新课标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加快更新教学设备,开展因地制宜的实践活动
笔者所在的县域农村高中,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从近几年开始明显感受到教学设备日新月异带来的变化,从幻灯片、简陋多媒体、先进多媒体到今天的电子白板;从说实验、看实验、做有限的几个简单实验到标准化实验室及本着环保、节约、安全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创新组装的微型实验室;从只有教室到逐步有了音美通用专室、阅览室,再到物理天体、地理山川、生物标本、英语听力、电子阅览等专用教室,这些新变化对落实核心素养生成评价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农村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和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弘扬劳动精神,如此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同时这也是育人价值的体现。
以上为笔者对促进农村高中生核心素养生成教学评价策略的探索,希望能以此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真正在农村高中实现,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9.14.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2.
[3]一 帆.教育评价的泰勒模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8):37.
[4]王 春.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探索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1,(9):13~15.
[5]杨学为,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0)[S].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