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提升中职数学铁塔功效研究

作者: 叶小利

【课题摘要】我国教育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问题式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新一轮的数学新课改后,数学教学就更应准确的把握问题式教学这一教学理念的内涵,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等实际出发,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双向的教学指导思想。

【关键词】问题式 课堂教学  案例  功效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和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顾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把现成的做题过程和结论灌输给学生,这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式教学是根据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 问题式教学与数学问题式教学概念

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学习,以促进身心健康。问题式与注入式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来体现主导作用;强调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系统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智能的提高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有效学习。

三、数学问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数学问题式教学首先应具有一般问题式教学所共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主体性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存在着教学主体的双重性。教师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如何教上,而是放在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点拨上。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潜在主体的发展,又要激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配合下,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问题式教学的主体性内涵,实质上就是以建构和塑造学生主体性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双方主体性的规律,是问题式教学内在的本质规定。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的充分发展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成为现代问题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2. 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在问题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和思维处于高涨、主动积极状态。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学习动力和方法这两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则会显得苍白无力。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途径来启发和引导,从而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3. 民主性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真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而是“学习共同体”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研究的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内在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动学生求知欲和求知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研究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

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还包括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信息的多向传输和驱动、相互启发诱导,从而在具体现卖的教学情境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