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民歌教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

作者: 隋小妮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各类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初中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情感与民族文化,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民歌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对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与初中音乐民歌教学的融合

1. 审美感知的培养

审美感知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聆听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民歌,感受其旋律美、节奏美、歌词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表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艺术表现的提升

艺术表现是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歌唱实践,通过模仿、改编、创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歌表演活动,如合唱、独唱、对唱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 创意实践的激发

创意实践是核心素养中强调的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民歌的旋律和歌词进行改编或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歌作品。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歌创作比赛或音乐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意和实践成果的平台。

4. 文化理解的深化

文化理解是核心素养中强调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通过讲解民歌的创作背景、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和文化包容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民歌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1. 明确教学目标,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在设计初中音乐民歌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根据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构建民歌教学的核心素养体系,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2. 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

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整合与系统化。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民歌的风格、地域、题材等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分类。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民歌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深度。

3.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以结合民间音乐活动或节日庆典等实际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歌的魅力和价值。

4.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艺术表现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通过组织歌唱比赛、民歌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锻炼自己能力的平台。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水平。

5. 注重评价反馈,促进全面发展

评价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应涵盖学生的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通过评价反馈,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三、结论与展望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民歌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能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通过明确目标、整合内容、创新方法、强化实践和注重反馈,可构建符合认知规律且创新的民歌教学体系。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此研究,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