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路径探索
作者: 吴琳 孙艳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
(1)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资料呈现给学生,例如文本、声音、影像、动画等,同时也可以创设、模拟多种情境,使其与教学内容相符;同时,还能让各区域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达到资源的共享。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通过点线的引入,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线、面、体的形成。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与其自身的探索和思考是分不开的,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模型。在《圆》的教学中,可以思考:“为什么轮子是圆的?”让学生通过动画观察正方形、椭圆形和圆形车轮的运动轨迹,体验到数学的实际运用。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却无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唯有亲身体验,方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小学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
(1)整合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设计。把科学实验融人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用数学思维来处理科学问题,学会整合与科学有关的内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代课堂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科学从数学的视角去认识和感知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视角去寻找问题,从而让数学变得有趣。
(2)寻求小学数学与科学的融合点现两者的有效结合。对课程的教学特征和实际应用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比较两个学科的教学,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例如,依据数学与科学共有的基本特性及同一逻辑性,如在生活中的负数,教学中的课程可以与测量体温的科学实验结合起来,在学习了温度的赋值后,就可以进行一个实验,让学生们自己去完成
三、语文在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符号和手段,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石。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语言的身影:数学故事,诗歌,顺口溜等,这些都给数学课增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些他们所熟知的事物,经历“观察物体”“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历程,让学生体验从不同方位观看相同物件时,所见的形状也有差异。
总而言之,通过跨学科学习,小学数学可以更加综合地培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逻辑学和哲学学科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