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之美“融”文化之韵

作者: 马犇淼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跨学科主题活动,旨在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指以一门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取一个中心主题,围绕该中心主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对所指向的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我将跨学科主题教学融入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在“爱在重阳节”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着力整合重阳节相关知识,将语文与多个学科进行结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按照“话重阳习俗——诵重阳诗词——品重阳美食——传中华孝道”四步走,将任务进行分解。

一、话重阳习俗

学生是学习主体,课堂教学始终要围绕学生活动来展开。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第一项任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置较低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放纸鹞等活动。

同学们搜集重阳节的资料,在班上举行竞赛,促进学生了解重阳节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将重阳节的习俗、由来、诗词等内容绘制成精美的手抄报供大家学习与观赏。同学们绘画、剪纸、手工制作重阳节习俗的代表植物——菊花和茱萸。

二、诵重阳诗词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自古以来,许多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同学们分组诵读了李清照的《醉花阴》等重阳诗词名篇。师生又齐诵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写出了时间无情和人生的短暂,“战地黄花分外香,秋风劲吹”表达了主席对自然景观的赞赏和对于革命事业胜利的信念。让师生们更加乐观向上,热爱这美丽的秋天,热爱今天幸福的生活。组织学生诵读重阳节经典诗词,让学生品味重阳节的文化,丰富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

“横竖撇捺折构建华夏汉字,篆隶楷草行会意炎黄文明。”书法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古诗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一幅幅规范、美观的书法作品。

三、品重阳美食

吃重阳糕、品菊花酒是重阳节的必不可少的习俗。跨学科主题教学强调学科融合,并将语文课和劳动课相结合,我带领学生了解了重阳糕和菊花酒的制作方法,参加制作重阳糕,敬老、孝老实践活动,在班级分享品尝重阳糕,展示敬老、孝老的日记作业和照片。同学们说重阳糕比粽子好吃,粽子太黏了;月饼也没重阳糕好吃,月饼太甜腻了……软糯香甜的重阳糕里还有桂花的香味,让同学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

四、传中华孝道

世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小时候您背我登高望远,长大后我陪您细水长流。

同学们利用周末,和家人一起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共享幸福时光!同学们在家还为长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给爷爷捶背、有的帮奶奶洗脚,还有的帮姥姥刷碗......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一个个忙碌的小身影都透露着对长辈们满满的爱!他们把敬老、孝老的事情写成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日记,拍成一张张幸福温馨的照片。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孝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们边唱边跳,表演舞蹈《百善孝为先》,表达她们真挚的感情。

岁岁重阳秋风劲,孝亲敬老正当时。我紧扣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开展重阳节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文化、风俗,更唤醒了孩子们关于“孝与爱”的责任和意识,让“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

在重阳节的主题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深入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在主题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对其他传统节日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进而为下一次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作了有力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