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制取》

作者: 宋玲玲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教材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的内容。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二氧化碳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合.分解等最基本的化学概念。

利用初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虚拟探究环境,辅以教师个性化教学工具软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初步学会归、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以启发性的问题、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3.通过学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家园和人体健康的情感并形成看待事物的客观态度;培养主动参与、积极验证假设的科学精神。

整合点分析

1.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师: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什么呢?氧气又有哪些特点呢?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整合点:教师可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展示氧气制取的实验过程。点击“同步实验”模块l的“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利用平台中三维分子模型、电子式、方程式进行知识点讲解,激发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平台还提供了错误操作的后果展示,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2. 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反应物

师:同学们想一想,哪几种物质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引导学生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整合点:该实验中对反应药品的探究,在常规实验下存在做不了、现象不明显等问题,如浓盐酸也可以用于制取二氧化碳,但由于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易使得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因此不能用于反应物。通过构建工具,将不能做的实验模拟出来,使学生直观了解到浓硫酸不能作为反应物的原因。利用计算器可以计算出反应物所需的用量,方便教师教学。

可利用构建工具,同步实验,表格、元素符号、反应方程式,将猜想反应物表现出来

3.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反应装置

师:结合氧气的发生装置以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思考应该选用什么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实验,按照既定方案选择实验仪器,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通过实验小组间的对比分析,学生总结出最佳装置。

整合点:为学生提供虚拟探究实验环境。利用构建工具软件,在营造讨论气氛的同时,构建出实验装置的几种可能,比较后选出最佳反应装置。学生经过提出假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地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除书本上的装置外,教师也可自己构建出改进装置,拓宽学生思路。实验过程可以利用表格工具进行记录。

教师可利用构建工具中的仪器,将实验所需仪器列举出来。

通过导入动画,将气体制取的实验进行对比练习,加深学生知识记忆。

教师也可以通过编辑仪器、装置,设计个性化的练习题,使学生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

4.原理讲解

师: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制法,请同学们思考二氧化碳分子的空问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二氧化碳又有哪些应用?

整合点:在对实验的原理讲解中,存在实验原理不易理解、微观过程不能展现的困难。利用同步教学动画模拟出药品反应过程中的离子运动情况;利用分子三维模型工具软件将二氧化碳的微观结构展现出来,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图片、视频工具,创设情境。提问:“二氧化碳含量不大,如果没有可以吗?”追问:“二氧化碳是否越多越好呢?”讲解温室效应。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

5.课后练习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原理,课后请同学们预习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整合点;教师布置巩固练习,设计家庭实验,为下节课学习的二氧化碳性质埋下伏笔。利用同步实验,观看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学生可以预习实验过程,解决了缺乏实验条件.实验环境的困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辅助工具中的实验知识手册,了解实验室中操作规范等知识利用平台教学工具,在不同课型里,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增添一些环节,也可在一节课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中多次使用。该工具软件的设计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富有探索性、启发性。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能够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和指导,并能够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