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探讨

作者: 陈向阳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大概念为主线,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单元整体教学。本文以五四制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讨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五四制青岛版;实践路径

新一轮课程改革着重于核心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以促进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发展高阶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大单元教学成为有效方法,强调整体出发与综合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教师需围绕核心概念设计主题与实施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及素养进行评价与反思。因此,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合理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

一、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理解能力、学习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单元为单位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在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要突出目标的科学性、具体性与可行性。

例如,在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与代数》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该单元的“双线结构”,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数概念之间的联系”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立数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这些基础上,教师再对本单元内容进行重组,设计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目标。此外,教师还要在单元教学目标中突出本单元教学重点,便于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有明确的理解与掌握。

二、优化单元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将单元内容进行优化。以核心概念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在进行单元教学时,教师应先构建知识框架,明确单元目标及内容,并将其融入单元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单元中的《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可先以“周长”为主题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过程及活动、练习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什么是周长?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教学活动应聚焦于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开展单元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开展单元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其在实践中逐渐感受数学的价值,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比如,学习《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如借助平移将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分别演化成长方体、三棱柱、四棱柱、圆柱;借助旋转,将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分别演化为圆柱、圆锥、球体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还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四、注重单元教学评价,完善单元评价体系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评价这一抓手,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完善单元评价体系,使其成为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初步认识》单元中,教师可将评价体系构建成“一个学生动手操作”“两位学生讨论交流”“三位学生展示汇报”“四位学生提问答疑”等形式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在这些过程中,不仅可以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及解决问题能力。

五、结合学情分析,设计单元教学组织序列

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来看,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必须展开学情分析,这是单元教学的现实起点。分析具体学情,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其次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再次要跟进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设计单元教学的组织序列,对单元教学不同方面的立意有所侧重。

例如,在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可以设计两节课。一是《直柱体的侧面积》,将学生学过的“棱柱的侧面积”融入教材编排的“圆柱的侧面积”中;二是《直柱体的体积》,将“棱柱的体积”融入教材编排的“圆柱的体积”中。通过这样的单元教学设计,深化学生对直柱体侧面积、体积的认识。

六、进行单元分析,凸显教学的递进性、关联性和整体性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进行单元分析,这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逻辑起点。单元分析就是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的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设计,应当凸显递进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具体地,单元分析包括单元教学任务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单元教学重点分析、单元重点活动分析、单元作业导引分析等。

例如,在教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单元之前,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不仅要“瞻前”,而且要“顾后”。在低年段,学生已经学会在数轴上表示一个点的位置,这是在一维直线上“用数确定位置”。从一维直线过渡到二维平面,学生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能够像呼吸一样自然。教学完“用数对确定位置”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猜想:在空间中怎样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二维平面导向三维空间。这样贯通前后的单元分析,使数学教学更加立体。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优化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大单元教学的推广和支持,为教师的实践探索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