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民歌大单元教学研究
作者: 张天慧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它强调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民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等,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民歌大单元教学设计策路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素养与初中音乐民歌教学的理论关联
1. 核心素养内涵解析
详细解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主要方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阐述每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培养目标,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说明核心素养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2. 民歌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所承载的历史、风俗、情感等丰富内涵,阐述通过民歌教学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作用。
从音乐教育本身出发,探讨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表现形式对学生音乐感知、技能提升、创造力培养等方面的价值,说明民歌教学是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民歌教学目标设定
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维度,制定初中音乐民歌大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分级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测性,为后续教学策略设计提供方向。
二、初中音乐民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要素
1. 大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整体性原则:强调以民歌主题为核心,整合音乐知识、技能、文化等要素,构建完整的教学单元体系,避免知识碎片化,促进学生对民歌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递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音乐学习能力,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从民歌的基础感知到深度体验、再到创意表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关联性原则:注重挖掘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学科领域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活动设计,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开放性原则: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保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大单元教学设计要素
主题确定:阐述如何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兴趣和地域文化特色,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民歌主题作为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如“家乡的民歌”“民族风情的歌声”等,明确主题在单元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内容整合:分析如何围绕主题,对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民歌曲目进行筛选、补充和重组,同时融入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内容,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音乐知识与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
目标细化:将大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课时目标,明确每个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核心素养培养要点,确保教学目标在各课时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使课时教学之间紧密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大单元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民歌大单元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策略
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创设生动逼真的民歌文化情境,如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活动场景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民歌产生的土壤,增强对民歌的情感共鸣。
讲述民歌背后的故事、传说或历史事件,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民歌的内涵和价值,提升文化感知能力。
2.合作探究策略
小组合作演唱民歌: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首民歌的演唱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音乐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民歌文化探究项目: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歌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如民歌的地域风格特点、音乐结构分析、歌词文化内涵解读等,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成果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四、结论与展望
对未来初中音乐民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拓展多元文化视野、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建议,期待为初中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借鉴,推动初中音乐民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让民歌在校园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