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应用教学策略的优化

作者: 王金玉

一、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新版高中生物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以概念的形势呈现,包括大概念(核心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三个层次。生物大概念是超越课堂教学之外的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概念性知识、原理,是学科教学的核心 内容。大概念的教学应该从次未概念、重要概念的识记理解迁移到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能够以生命观念为指导,探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几乎都以考查大概念为宗旨,通过巧妙设计,把一些非重点知识综合到重点知识中,以小见大,来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生物学复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习惯于用大量的重复练习替代概念的识记与理解,忽视了概念的重构与理解,将会事倍功半。复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科概念,通过思维导图,或者模型建构的方法,深层次地呈现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体现概念的核心与本质,提高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层次。

二、注重情境教学,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新课标中对学科素养水平的划分有四个层次,其中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水平四都要求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采用适当的思维方法解释生物学规律,设计并实施恰当可行的方案。在生物复习中,教师通过把问题情境化,拓展对问题情境的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变化与思考,达到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重视原始问题的理解,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原始问题是生物学中基本的生物学事实、概念或原理,是生活生产中基本的生物学现象。目前,有的教师重视习题的推导讲解,降低了学生对原始问题掌握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归纳与演绎、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思维的培养。只有解决原始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迁移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四、结合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生命观念的教育

社会热点被学生高度关注,教师结合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生命观念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新冠肺炎的发生让很多生命消逝,为了防控新冠肺炎,政府号召人民呆在家里,出门戴口罩,教师应利用在线教学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以新冠病毒为载体,复习相关生物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概念,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具体而言,我是这么做的:

(1)新冠病毒如何传给人的,现在的一种观点是人吃蝙蝠等野生动物被传染的,可是有的学生就有疑问,为什么新冠病毒与蝙蝠等野生动物和平共处而对人的危害却这么大?教师用进化与适应观解释这一现象:新冠病毒与蝙蝠存在着共同进化,两者在自然界和平共处已到了某种平衡,人类的滥捕乱吃打破了这种平衡,病毒就传播到了人。

(2)新冠病毒的结构:它仅由外壳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构成,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彻底的寄生性。因此在体外通过一系列的消毒方法可以杀死病毒,但是人感染了病毒服用抗生素是不管用的,这与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关,引导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3)有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自身症状轻微甚至没有表现出症状,原因是这些人的免疫功能强大,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了防卫功能。教师借此引领学生回顾免疫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通过神经调—体液—免疫调节,维持机体的稳态,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稳态与平衡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新冠肺炎的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前提,从原理上来说有两种:DNA分子杂交法和抗原抗体杂交法。新冠病毒的核酸仅有RNA,为什么不直接检测RNA,原因是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极容易分解,所以取了患者的样本之后,先逆转录出CDNA,然后通过PCR技术扩增,最后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对抗原抗体杂交法的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明确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这一优点。最后教师对这两种检测手段进行总结,检测是否准确取决于最初病毒RNA、蛋白质外壳蛋白中抗原蛋白的含量,否则可能形成假阴性,引导学生形成物质观。

总之,借助在线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辨别网络上的谣言,对新冠肺炎不恐惧,科学预防,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村”的观念,学生也就潜移默化的达到了生命观念素养层次的最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