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心向党育新苗 思想领航启未来
作者: 崔建秀 张淑文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思政课堂上,五年级学生正围坐在"时空胶囊"前,通过VR技术"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老师,我发现习爷爷书架上的《摆脱贫困》和我读过的绘本好像啊!“学生小林的感叹引发了一场关于”脱贫攻坚精神"的激烈讨论。这场打破时空界限的对话,正是习近平新时代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的生动实践。
一、破解理论转化密码:构建儿童友好型思政教育体系
面对“如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童心中扎根”的时代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16所试点校构建了“三级转化模型”,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生活语言”。
教材活化工程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基础上,开发“三维立体学习包”:①听觉层:制作“习爷爷的故事”系列有声绘本,邀请播音员用儿童化语言演绎治国理政故事;②视觉层:创作“跟着习爷爷看中国”动画短片,将“新发展理念”具象化为高铁建设、沙漠种树等场景;③实践层:设计“生态小卫士”徽章体系,学生在垃圾分类实践中理解“绿色发展”深刻内涵。
课堂革命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在杭州市某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将“共同富裕”概念融入统计课:学生们通过调查家庭年收入、计算城乡恩格尔系数,在数据分析中领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路径。这种跨学科融合教学使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
二、激活内生动力引擎:建立全链条成长激励机制
上海市静安区推行的“种子计划”给出了生动注脚。孩子们领取“信仰种子卡”,通过完成种植劳动观察记录、撰写“我的2035年”梦想信等方式,将抽象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五年级学生王梓涵在观察水稻生长后写道:“原来袁隆平爷爷说的'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就是要像照顾小种子一样守护粮食安全。”
评价体系创新构建起立体化成长坐标系:①认知维度:开发“小小讲解员”测评系统,通过模拟两会记者提问检验理论理解;②情感维度:设立“心灵存折”,记录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暖心时刻;③行为维度:创建“文明积分超市”,用节约的纸笔兑换红色书籍。
这种“可视化”成长档案让思政教育成效可量化、可追踪。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社会责任感指数较对照组提高28%,家校协同满意度达96.7%。
三、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造开放融合教育生态
在深圳城中村社区,某小学与街道共建的“城市治理观察站”成为思政教育新阵地。孩子们通过实地调研老旧小区改造,撰写《给市长叔叔的一封信》,提出的“增设儿童游乐设施”“优化垃圾分类点位”等建议被纳入社区改造方案。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使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现实图景。
教师培养体系实现突破性创新:①构建“双导师制”,每位思政教师对接高校专家和优秀班主任;②开发“情景模拟教研室”,定期开展面对学生提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工作坊;③建立“思政教育资源云平台”,汇聚全国优秀课例、微电影等3000余件数字化资源。
这种立体化培养机制使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小学思政课教学比赛获奖者中,参与过该项目的教师占比达63%。
四、实践反思与深化路径
在河南某农村小学,教师发现低年级学生在理解“全面小康”概念时存在困难。于是设计“家乡变化对比图”活动:孩子们用照片墙展示过去的老校舍与新教室,用旧粮票与新米袋对比消费变迁。“原来习爷爷说的'小康'就是每天都能吃饱穿暖还要有书读呀!”一年级学生刘子轩的感悟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未来推进“三进”工作需注意:①坚持分层递进,建立从“认知启蒙”到“价值认同”再到“责任担当”的成长阶梯;②注重地域特色,将当地红色资源、产业优势转化为鲜活教材;③强化数字赋能,开发适龄化学习APP和元宇宙体验空间。
当云南山区的小学生在“云上参观”天宫空间站时,当新疆牧区的孩子通过直播见证“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发车时,思政教育的温度正在悄然浸润童心。新时代的育人事业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匠心雕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滋养生命的甘露,培育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强国一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让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搭建通向真理的思想阶梯,为民族复兴伟业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