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李明明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当下的教学场景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塑造。以文明礼仪为切入视角,对学生展开良好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其建立完善的文明礼仪基础和能力,让中小学生明确自身行为,对自己进行约束和调整。以一种良好的状态去完成相关的实践性行为。从而有效的推动教育领域的完善和推进,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获得的教育引导更加科学且合理。进一步具备良好的行为认知基础,让学生核心素养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体验和感受。同时也在有效的引导教学中,不断获得全面的人格养成和塑造,具备优秀的文明礼仪基础应对相关的处境和场景。本文以核心素养下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小学生 文明礼仪 养成教育 科学策略
引言: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十分重要且具有必要性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小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以及需求,展开合理的教学策略设计和调整,带给其完善且合理的教学教育表达。帮助学生可以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教师相关的教学输出和引导中,学生可以更加明确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断约束自身的行为,具备更加完善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核心素养能力。让学生在道德和学习层面都得到同等的带动与引导,能够成长为一个更加积极且完善的个体。为今后的深入性学习以及人生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帮助中小学学生获得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引导和传递。保证核心素
养的完善和提高。
一、核心素养下开展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核心素养下,开展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具有真正的价值效用与意义的。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养成和完善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成长要发展。思维、行为、习惯等层面的素养培育往往会影响到其今后的待人处世和价值观念。伴随其终身。而通过培育学生的文明礼仪,能够让其明确与他人相处的边界,掌握适当的社交形式和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其具备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和认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培育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文明礼仪,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帮助其具备社会化能力,有效保障教学引导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培育学生的文明礼仪,对其展开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教育。在当下,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很少受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引导和教育。这会导致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尚不具备完善的文明礼仪认知。在正常的社交逻辑中,文明礼仪往往影响着学生与他人相处的气氛和状态。而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家庭、社会教育的空缺。使较少受到文明礼仪教育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教育的过程中理解到平时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群体和核心素养,帮助其建立完善的价值观认知,以更加文明礼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进一步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基础和能力,有效的保障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成效凸显,使教育育人、教育树人。
二、核心素养下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科学策略
(1)树立文明观念,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在中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对学生群体思维意识的转换和调整,帮助学生群体树立文明观念,建立文明礼仪认知和意识。只有当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文明观念,才能在行动行为上具备文明礼仪的内容。在相关的人际交往或待人处世上更加具有理性色彩和友好状态。从而以一种更加贴合核心价值观的状态去完成实践性的内容。文明礼仪往往会很容易体现个体的价值认知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以及价值观念。具备比较完善的文明礼仪习惯,在不断的实践和认知活动中养成完善的价值观念,推动核心素养的充分提升。
例如开展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班级板报活动和定期开展班会活动,来帮助学生潜移默化中得到文明礼仪相关价值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从而能够更好的树立文明观念和认知,推动相关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以班会活动的定期开展为例,教师可以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为主题,开设班会活动。将活动开展的主体移交给学生,由学生来举办这一活动,在其中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去完成班会的组织和开展。让学生能够自发性的去理解文明礼仪相关的内容,获得潜移默化且更深入的引导和传达。将自己的认知表达和输出,在文明礼仪习惯上更加具有积极性和正向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保障整
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2)开展家校共育,营造良好文明氛围。在开展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来切入文明礼仪教育和引导中。家校共育可以发动两个主体的作用,也就是家庭和学校。这两个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贴切了学生群体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能够充分形成一个空间结构,在其中营造良好的文明体感空间。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善的体验和感受,直观的认知和见解到文明礼仪养成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必要性,明确其价值和内涵。使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所处的成长氛围能够为其提供一个对应的行为范例,让学生的优良习惯有迹可循。也让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下,不断的提高核心素养,具备完善的价值认知和能力。使教育的价值和效用,真正的凸显。例如在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家校共育,利用家校共育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和习惯养成空间。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个体的家庭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提出可调整和转变的方向。帮助家长建立一定的认知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定期的家访与学生的家长展开针对性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当下存在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改变和优化。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文明礼仪与核心素养的成长空间。在家校共育开展一定时间后,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将学生的转变和情况告知家长。也向家长了解学生目前的状态,以及行为养成的程度。有效保障核心素养的完善培育,建立核心价值观,推动整体教学成效最大化。
结束语:在开展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展开良好的教学设计和优化,寻求最佳的教学表达形式和方法,使文明礼仪的培育和传达充分且到位。通过树立中小学生的文明理念,帮助其养成文明习惯,再结合家校共育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来推动学生群体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培育。
该论文为河南省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kjy2425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