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姬云云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有效策略与实践路径。通过对多文本阅读教学内涵及与写作迁移关系的剖析,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以主题整合文本,以对比阅读分析、挖掘写作手法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文本阅读中汲取素材,获取方法,提升写作能力,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大重要板块。多文本阅读教学以其丰富的文本资源、多元的视角、发散多向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及有力的支架。如何有效地将多文本阅读教学成果迁移至写作教学中,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关键。
二、多文本阅读与写作的关联
多文本阅读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具有关联性的文本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结构布局、语言表达以及素材运用等。这些阅读收获能够为写作提供范例和灵感,使学生在写作时有法可依、有物可写,从而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知识与技能迁移。
三、多文本阅读向写作迁移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主题整合,丰富写作素材
师生围绕一个议题,依据写作主题,选择多篇相关的文本。例如在以“成长”为主题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中,选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孤独之旅》《再塑生命的人》等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分析不同作者如何围绕成长这一主题选取素材,如鲁迅选取童年趣事与求学经历,曹文轩聚焦少年在困境中的蜕变,海伦·凯勒则从自身的学习与心灵觉醒展现成长。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明白,成长主题的素材可以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童年回忆、特殊经历、心灵感悟等,从而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从多个角度挖掘与主题相关的素材,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又如以母爱为主题,选取《游子吟》《秋天的怀念》《回忆我的母亲》等文章,让学生分析如何选材,如《游子吟》通过母亲为游子缝衣的细节,展现了母爱的细腻;《秋天的怀念》通过患病的母亲给予我的爱与鼓励,表现母爱的无私;而在《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通过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包括日常家务、田间劳作等事件,体现了母爱的深沉。种对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素材,拓展自己在写作时对主题素材的选择范围。如在写母爱主题的作文时,除了常见的照顾生病的自己等素材,还可以从母亲的工作、爱好等方面入手,展现母爱的另一种风貌。
(二)借助对比阅读,优化写作结构
选取两篇或多篇结构有特色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如将《背影》与《白杨礼赞》对比,《背影》以情感为线索,通过回忆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以“背影”为情感聚焦点,采用了回忆性散文的结构,先叙述背景,中间重点描写背影细节,结尾抒发情感。而《白杨礼赞》则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白杨树不平凡,然后从不同角度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和内在品质,最后再次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结构在表达情感和阐述主题上的优劣,在自己写作时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选择合适的结构,如写记叙文时可借鉴《背影》的情感线索式结构,写抒情散文或议论文时可参考《白杨礼赞》的总分总布局,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三)剖析写作手法,提升语言表达
在多文本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剖析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及其运用效果。例如在阅读《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写景抒情散文时,分析其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春》中“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通过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繁多与灵动。分析不同文章的句式特征,《春》中大量运用短句和排比句,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济南的冬天》多使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使描写生动且富有韵律;《雨的四季》则有不少抒情性强的长句,如“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教师带领学生剖析这些句式在表达情感、营造氛围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模仿造句。学生学习这些手法后,在描写景物或事物时能够模仿运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还可以从文本中学习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等手法,如在《孔乙己》中通过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以及旁人的反应来刻画人物形象,在《故乡》中通过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以及中年与少年闰土的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写人作文中学会运用多方面描写塑造丰满的人物。
四、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以“传统文化”主题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迁移为例。选取《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吆喝》等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梳理每篇文章中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描写,如《端午的鸭蛋》中对端午习俗、鸭蛋制作与品尝的描写,《云南的歌会》中对少数民族歌会场景、民歌特色的描绘,《吆喝》中对老北京各种吆喝声及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呈现。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文章叙述与描写中,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在写作环节,要求学生以“家乡的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能够借鉴阅读文本中的写作手法,有的学生像汪曾祺写《端午的鸭蛋》那样,从家乡传统节日习俗入手,详细描写节日中的特色活动、美食等;有的学生则模仿《云南的歌会》的场景描写,描绘家乡民间艺术表演的热闹场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表演者与观众的状态,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且生动可读。
五、结论
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向写作的有效迁移,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通过主题整合、对比阅读、写作手法剖析等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实施教学,学生能够在多文本阅读的滋养下,在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多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从阅读到写作迁移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与进步,创作出更具质量与内涵的作品。
(本文系《记叙文多文本阅读与微写作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项用,课题编号:2024-JKLX-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