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

作者: 刘丽平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加突出,且逐渐呈现低龄化、极端化的趋势。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通知,为的就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和系统的保障。

攀比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这种心理现象可以表现为孩子们在生活、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都想要跟别人争个高低,追求优越感。攀比心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导致不必要的竞争和压力,甚至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

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处在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但是行动的客体,同时是行动的主体。孩子有很多表情,比如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成年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而父母则需要解开所有的密码。

有的父母本身很要强或是家中经济不太宽裕,担心自己的孩子受欺负,让人看不起。当孩子说同学也有什么东西的时候,父母便会迫不及待地也给孩子买同样的东西。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接触的小朋友渐渐地越来越多,有的孩子喜欢攀比,慢慢地自家孩子也会产生一些攀比心理。父母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变坏了,孩子的一些想法未必就是攀比。作为父母应慢慢引导,孩子就会正视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从而消除这种不健康心理。

那么,假如你的孩子有了攀比心理的倾向,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一、正视问题而不夸大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有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只是成年人可以控制自己的一些贪念。当孩子出现攀比心理时,父母别轻易否定孩子的本质,不要一棒子把孩子打否定了,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信心。既然出了问题,那就需要正视这个问题,不要夸大问题。

二、偶尔满足而非经常

有的孩子看着别人吃东西自己也想要,看别人穿着漂亮的鞋子自己也想穿,这些都不算是攀比,而是孩子遇到喜欢的东西想拥有而已。父母能满足就满足一下,不过这仅限于偶尔的,每次都这样是不行的。

三、耐心倾听而不武断

小孩子的攀比心理比较常见,当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不要小题大做,需要耐心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孩子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由于不太了解人的需要和满足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借助学习模仿其他对象提出各种要求,比如别人有了什么东西,自己也想要。这时父母切忌对孩子说:“不行,不能买,要听话。”武断地制止孩子,会让孩子担心被批评,而越来越不敢说真话,变得谨小慎微,父母就会失去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

四、合理引导而非说教

父母可以与孩子讲道理,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比如:小熊觉得自己的爸爸不够好,去找别人的爸爸当爸爸,最后才发现原来还是自己的爸爸最好。和孩子讲一下,别人有的虽然自己没有,但是自己有的别人也没有,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变成和别人一样。

五、以身作则而不炫耀

孩子的攀比通常是和父母的爱慕虚荣联系在一起的,假如父母表现得非常爱慕虚荣,那孩子也会容易出现攀比的病态心理。父母假如心态很平和,那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因此,别常常和别人比较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

六、化为动力而非压力

实际上,孩子与别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假如父母可以抓住这种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攀比,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将攀比转化为动力,让孩子想办法实现自己的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品质。此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比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一旦孩子关注点转移了,那他就不会想到要和别人攀比了。

总之,对于孩子的攀比行为,家长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引导和帮助。通过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适当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以及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