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实践探究

作者: 廖丽英

跨文化沟通能力,又称跨文化交际(交流)能力,是指个体在跨越文化差异的交际中,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社会背景和认知能力,以达到有效沟通的能力。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发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性质”中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在“基本理念”中要求:“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还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在此,笔者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作了一定的实践探究。

一、认识英语文化教育价值,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在此过程中相互渗透。面对这种情况,现阶段我国需要的是可以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便显得十分有必要,并且此项工作也必须要得到相应的重视。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要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抛开文化学习到的语言是不正宗的、空洞的,且难免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笑话。不同的国家之间有文化差异,势必会对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造成影响。中国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有所解读以后就会发现,英语的定语从句呈右开放状,可以向右无限扩展,而汉语的定语部分置于被修饰语之前,即左边。因此,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异国文化情境中体会语言的使用,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知识。高中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对外国文化了解较少,影响了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以英语阅读为例,我们通过记忆单词,可以对文章中的内容有着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将文中的大意翻译出来,但是这种理解和翻译只是局限在学生对于词汇或者句式的理解,要想完全准确地吃透文章内容,不出错误,必须对外国文化有足够的理解。“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翻译这个句子时,学生大多以直译的方式,将其翻译为“约翰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他不吃鱼也不玩游戏”,翻译出来的内容显然并不通顺;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约翰为人十分可靠,正直又守规矩。”这里需要重点强调“eats no fish”和“plays the game”,“plays the game”的意思是遵守游戏规则;而“eats no fish”则是源于英国的典故,意思是忠诚和信仰。如果学生懂得这个典故,便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转变课程教育观念,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一般都是以教材的单元为基础进行展开的,教师在教课的时候过分强调英语语法,句子结构,固定搭配还有读音发音等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素质型人才,他们或许能够顺利通过各种英语类型的考试,但是很难成为优秀的高水平英语人才。任何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同样如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英语课堂重新定义,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标,为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就整体而言提高师资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作为教师,应积极学习,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异国文化,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以减少文化背景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树立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将西方国家的文化与我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且激发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作为自己开展英语高中教学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也就会更加明确,也就会更加有针对性。而教师也就自然能够将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来,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多插入一些英语国家的民情风俗,还有一些节假日的习惯性表达词汇,以及一些有意识的谚语等等,这些日常的小积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内化英语文化知识,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文化知识是指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既包含物质文明知识,也包含精神文明知识,是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涵养人文和科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知识源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教师可采取多种措施,围绕文化知识开展教学。”(1)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单词的拓展。英语词汇是组成英语句子的基本,也是英语交流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词汇含义以及其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发掘,多拓宽单词的意思。通过英语词汇的拓展来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风俗民情。这样的英语词汇学习才是更加行之有效的,当前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中式英语学习的情况,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汉语词汇与英语词汇意思不对应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词汇意思学习的比较浅显,受民族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你所认为的英语词汇的意思在当地可能并不是如此。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英语词汇意思的拓展,让学生在学习时了解背后的文化意蕴,弄清这些词汇深层次的内涵,可以减少英语交际中出现的理解性错误而导致尴尬,这对于学生感受文化内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2)加强英语阅读,提高英语阅读量。英语阅读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学生英语学习离不开阅读。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知识,再通过英语阅读去了解英语文化。由于我国与说英语国家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无论是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各方面都有巨大差异,想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就离不开英语阅读。教师要提升学生对于西方国家文化、风俗的了解,这就需要学生进行阅读,阅读相关文章、报道或者是英语课本当中的短文,这些阅读方式都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特点的手段。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量,多阅读,见多识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深入学习。通过阅读所掌握的英语知识,相较于教学输入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十分有利。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阅读培养,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从而培养其跨文化意识。(3)不断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传统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英语口语水平不过关的问题,应试教育之下,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注重英语成绩的提升,只看见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英语口语的发展,导致一些学生英语笔试水平较高,口语成绩却平平无奇。英语口语是实现中外沟通的媒介良好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使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应答自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制造多读多说的机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英语口语的锻炼,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英语发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进行指导,规范他们的口语。另外,利用好教材当中的英语听力材料,让学生多听也是重要的提升方法之一。利用教材听读材料,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随机应变,懂得基本社交礼仪。这些对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语言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比较、对比等多种方式学习中外文化知识,实现将文化知识内化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要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通,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积极发展跨文化沟通策略和能力。

四、开展英语文化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依旧存在“哑巴英语”的不良现象,有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获取高分,但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差,甚至很多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接触很少,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加以重视。英语教师应当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机会。遵循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英语演讲、短剧演绎等活动,还可以联合学校开展英语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跨文化知识的优秀之处,从而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勇敢地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对话。

总而言之,高中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将知识与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对英语语言的背景进行更多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和习俗的认知水平,真正实现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从而发展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