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 潘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对数学本体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升,以至于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渐行渐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得课堂教学日益僵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进一步了解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缺失,但是原因却相当复杂,客观上主要还是当前过分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主观上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没有认真分析课程标准、没有生活化教育的概念,这样的课堂自然也就无法体现出生活化教学的要求。针对当前情况,浅谈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一、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教师身为教育的指导者要意识到要想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必须要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生活化是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础及重要影响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变更传统的教育观及学生观,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与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出发,处处为学生发展着想,多增加一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师生关系做到生活化后,将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积极主动性,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发生质的改变,向生活化转型。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1.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前,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收集到课堂中,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进行导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经过生活化处理的教材更能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同样练习也应该做到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数学教学能够真正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当今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性、可塑性强,要想他们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真正理解某一观点或道理,必须结合所学课堂内容创设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对知识进行体验,对生活进行体验。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可以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也要优化课堂互动效果,有效促使学生深入探讨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课堂互动环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3.课后作业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除了以上几点,教师还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既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作业实践中更好的巩固新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
4.教学评价生活化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进一步的了解与考核,并通过积极的鼓励与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不能仅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学习、探究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并对学生探究学习中采用的方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在考核方面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应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并对学生的实践解决、应用能力做出重点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全面激发,也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的投入到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故而,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找出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相通之处,用生活经验解释、理解、接受知识,从而系统掌握知识,达成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