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诗主题学习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孙晓燕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就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其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组建学习任务群,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古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学习任务群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代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其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群诗主题教学势在必行。

所谓群诗主题教学,就是师生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内容上有关联的诗词进行探究的教学活动。如在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的“古诗词诵读”板块中,共选编了十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增加积累,这十首古诗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进行拆分与重组,可围绕“春”、“送别”、“思乡”等主题来组建学习任务群,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古诗,能降低学习古诗的难度,通过主题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下面,就以六下《古诗词诵读》板块为例,谈谈群诗主题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 自主预习,为学习任务群打下基础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组古诗词的教学任务呢?学生需要通过自主预习,扫除学习的障碍,为学习任务群打下基础。学生在六年级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如借助注释或背景资料理解大意、边读边展开想象、通过朗读感受诗词之美等都比较熟悉。所以,教学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读通、读顺古诗词的读音和重点词句的意思,初步感知诗词的大致内容,同时标出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为群诗的主题学习扫清障碍,为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聚焦主题,为学习任务群搭建框架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古诗词诵读板块导入后,让学生聚焦《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两首古诗,引导他们用以往学习过的对照注释、观看插图、等方法进行多种形式诵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大意,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设定主题、研同究异的方法来进行群诗学习。

古诗词诵读板块的十首古诗词中,有较多的相同之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从而从学习任务群出发,习得主题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为此,可以抛出一个贯穿整组诗词的主线问题:这十首诗,为什么把《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学习呢?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在学生通过对《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两首古诗的季节相同,都是描写春天;这两位诗人所处的朝代相同,都是唐代;这两首古诗所描绘的景物相同,都写到了春雨滋润万物,都表达了诗人对这春雨的喜爱之情,都用“好”字来形容这场雨。教学时,对于这两首古诗的相同点,要引领学生去发现、去品味、去交流、去构建,以此搭建起主题学习的框架。在学生交流汇报中,我相机引导学生抓住这两首古诗的相同字眼“好”、“雨”、“润”、“春”来作为这两首古诗的共同主题,同时让他们学会用设计主题的方法来学习主题古诗。

在这两首古诗当中,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春雨,同样是写出诗人对这场雨的喜爱与赞美,那两首诗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从背景入手,找出他们的不同。

透过诗人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两位诗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杜甫身处乱世,与农民交往甚为密切,为此不仅仅表达自己对这场雨的喜爱,还代表了农民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而韩愈当时正处于高光时刻,他在写这首诗只是想让弟子兼好朋友的张籍放下繁忙的公务一起同行。于是,在相同的主题下,通过对写作背景的理解,便能感受其中的不同。

群诗主题教学,一定要围绕主题拎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问题进行教学。这是群诗主题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 熟读成诵,为学习任务群增光添彩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词的教学与文化传承,课程目标也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开展古诗词教学特别是群诗教学一定要重视诵读,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帮学生熟读成诵。

对于群诗主题的教学,诵读依然是学习古诗的法宝,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两首古诗整合起来,抓住关键字词和感情基调进行朗读,这两首古诗都是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在读的时候,可以把这两首古诗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指名读、男女读、师生读、诵读、吟唱等方式来诵读,读出古诗欢快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实践证明,群诗主题教学方式比单篇古诗教学更有优势,更能为学习任务群增光添彩。

四、 迁移学习,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为此可以引导学生以《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两首主题古诗学习为例,对诵读板块的其他八首古诗进行迁移学习并在这个基础上对进行主题整合。

实践证明,在主题学习的方法引领下,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围绕设定主题、研同究异和迁移学习的方法能够很快掌握主题归类的方法用于其他古诗的学习,如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有: 《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关于思乡主题的古诗有:《采薇(节选)》、《泊船瓜洲》;关于生活主题的古诗有:《江上渔者》、《浣溪沙》;而关于春天主题的古诗除了《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两首古诗之外,还有《游园不值》、《清平乐》。

通过群诗主题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设计主题、求同存异及迁移学习的方法可以自主学习古诗,群诗主题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一种古诗学习的能力,发展和培养学生赏析理解古诗的学习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群诗主题学习,能够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交织起来,组成迁移结构,使信息交流呈立体交叉传递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古诗自学能力,构建学生从学习一首古诗,到解决一类古诗的思维路径,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群诗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既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对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积极实践,不断总结,以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