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素质教育

作者: 段盈盈

素质教育是教革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要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改变应试教育的不足,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内容情景化

初中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其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对呆板的教学模式适应性不足。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机械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以往,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创造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语言知识,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培养其语言能力。如:教句型would like to do sth.时,教师先拿出准备好的水果并说:I’m hungry. I would like to eat a banana.然后讲解句型,利用实物进行示范操练,学生边理解边模仿。最后,教师提供图片或描述情景,学生根据此内容,用学过的句型进行交际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牢牢掌握would like to do sth.的用法及特点,由此完成了该句型的教学活动。

情景教学的途径很多,可利用实物、电教手段等展示情景,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来模拟情景。情景教学应力求形象、生动,因为形象、生动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及语言材料,同时有助于调动其多方面的感知活动,使他们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语言,以增强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减少焦虑感及畏难情绪,从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设计,使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其效果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体验”,这种“言语体验”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塑造学生整体人格的切实途径。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方法和途径,培养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旧模式,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的同时,还可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艺术化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放进去,使一般的听、说、读、写活动能上升为美的享受和创造活动,化苦为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就会很自然地得到开发。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中最精彩的美,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我们要把英语教学作为创造性的,给人带来美感的艺术活动来看待,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艺术性,常利用简笔画、英文歌曲、英语绕口令和短剧表演等表现形式增添教学活动的艺术,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审美体验。教师还要注意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使之多变化、有高潮、过渡和交替自然、难易适中、能调动多种感官活动等。一堂好的英语课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应该是迭宕起伏、动静结合,既有酣畅淋漓的热烈感受,也有恬静安详的宽松氛围,对增强美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潜力大有益处。另外,教学过程的艺术化还体现在双方活动的艺术化。教师通过优美的板书、得体的教态、幽默的语言和机智的课堂表现等向学生展示其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并借此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以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艺术教学的核心是达到多方面的和谐,发挥人的创造性,而和谐和创造又是达到教学的艺术性的根本手段。

四、师生关系民主化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老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提高课堂凝聚力。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水平。因此,我们除了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还必须在教学中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改革旧模式,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英语教学体系,使英语教学进入崭新的天地。综上所述,为了担当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英语教师必须对“什么是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它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以获取言语经验为主要途径,以学生主体的言语交际活动为主要构成成分,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激发为前提,以学生对言语的亲身体验为基本要求,以真实的人际交往为表现特征,以学生认知、思维、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