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测、评、讲、思”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践应用的特点

作者: 韩晓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亦日益增多,而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其培养的学生无疑能满足这些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学过了,但实际操作起来什么都不会,具体实际的业务又不会,“不能干、干不了、干不好、不会干、干不长”的现象屡屡发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直观性、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中职计算机教学应侧重于计算机应用知识与基本要领的掌握,侧重于基本方法的训练及计算机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利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准备必须的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一线生产和操作中具备更高的能力。可见,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实现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又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开展教学,使学生具有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成自身能力的本领,从而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尤显重要。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职教高考逐渐成为职业学校选拔和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中职职教高考的教学工作,各个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导、测、评、讲、思”教学模式在职教高考为背景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它的特点如下:

1.加强教材、导学案、测试题的针对性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万法,编制不同难度的测试题,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

2.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倡导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应由多种人组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参与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3.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总之,没有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对象,或优于其他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客观上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一种模式对一些学生非常有效,却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些学生。所以,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教师要尽可能的掌握大量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反应加以改进,使之更具针对性,完善或扩展已有的模式。随着教师掌握教学模式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可以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双重目的。